本书内容讲述:佛教英语交流基地用一种新的更通俗的翻译风格制作这本新译《坛经》。基地成立之初,便定《坛经》为首要译介的对象。基地绍介禅宗的良苦用心可见一般。从缪勒准备《东方圣典》算起,西文佛经翻译已经有百年历史,《坛经》的西文译本也已有数十种之多。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界对坛经的认识以及语言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经英
本书分为普陀山佛教的中国化研究、观音的中国化研究、居士佛教研究、佛教中国化研究、居士佛教研究、佛教文献学研究、其他研究等专题,共收入二十二篇文章,反映了学术界近期的动态成果。本辑收入的论文,包括《佛教中国化的普陀山模式研究》《观音道场的印度渊源及其中国化抉择》《宋元明清时期民众观音信仰的社会根源》《汉传佛寺布局的本土化
赛多·呼图克图·罗桑慈成嘉措活佛详细的介绍了名遍十方的“古本巴贤林”,意译为“十万身像慈洲寺”,通称为塔尔寺。在藏历第九绕迥庚申年,由贡钦·宗哲坚赞掌管宗喀巴大师诞生出的南面后,成立最初修院,渐次日益增广。继此传承出有历代堪布活佛等,以及密宗扎仓,医院扎仓,时轮扎仓等各僧院历代所出主座活佛士大德所诸事业,并新建或培修以
《神学大全》写于1265-1273年,是阿奎那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三编。第一编论神圣存在、神圣属性、三位一体、创世、天使、世人及万物由神而来等问题。第二编前半部论人生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人的行为及其道德意义、人的行为准则、情欲、善习与恶习、律法、恩典、超世生活的原理。第二编后半部论人归向神圣道路,具体分析人的德行及恶
本书以禅宗创始时的“东山法门”为起点,梳理其源头、创始、兴盛、流变等演变历程,探寻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揭示禅宗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积极的“文化基因”,以及这些“文化基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本书为《五灯会元》校注并解读。重新点校,纠正了旧本不少错误。“概要”为点睛之笔,对禅师的生平与思想进行整体解读,或简单概述,或补充史料,或研究重点难点,或分析禅宗典故与公案的含义,使我们对每一位禅师的行迹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写上参考文献,使读者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本书稿为原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副会长、西藏自治区佛学院院长、藏传佛家界“爱国爱教”代表性人物卓米·强巴洛珠大师(1917年-2002年)所著。书中精选了四篇经典文章,其中前两篇分别叙述了藏传佛教五部大论在藏区各大寺院的教学传承,西藏拉萨上、下密宗院的形成及由来;第三篇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师徒三尊之一克珠杰
本书的作者是孙永艳,女,1972年12月生,河北沧州人,东南大学伦理学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伦理(硕士导师为赖永海教授,博士导师为董群教授)。主持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等多个项目,曾于《宗教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本书为作者关于太虚法师人间佛教伦理思想的研究,是在其博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课题(2018VJX037)阶段成果之一。本译著所依据的《佛教逻辑学》(佛教论理学)是宇井先生唯一一部以因明为研究题材的学术专著,先是作为《佛教思想大系》第五卷出版于1933年,后被收录于宇井伯寿著作选集一,是近代日本学界在因明研究方面的标志性著作之一。《佛教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