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的历史舞台上,拉法耶特侯爵从来不是配角。身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领袖,拉法耶特在50多年间辗转于大西洋两岸,为自由、权利和平等而战。从满腔热血的青年到从容谨慎的老人,虽几经沉浮,但他一直是新大陆和旧大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既如此,一部多么厚重的作品才能说尽如此丰富多彩的一生? 在此前绝大多数相关传记中,拉法耶
《北大史学》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办于1993年。本集刊是历史学学术性刊物,涉及史学各个领域,特别强调前沿性、专题性、跨学科和国际性。从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将以“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所谓“专号”,即每辑均有一组围绕同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专题论文,这些主题可以围绕新内容、新材料、
山东抗日根据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华北四大根据地之一,也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重要通道和战略枢纽。与华北其他根据地相比,它的开创和发展路径独特。 本书主要利用山东省档案馆、台北国民党党史馆所藏档案,以及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资源,已刊中日文相关历史文献、调查资料及山东省各县区资料等,从以往研究较少涉及而又对山东
本书是对章学诚文论的研究。以“史法论文”为核心,主要考察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章学诚的“校雠之学”在文论中的运用,聚焦于其文学史观、文集观、文体观的特出之处;(二)章学诚以叙事文为中心的“文史之学”;聚焦于他如何以“叙事之文”统合文史,又如何以“史家之文”革新叙事文法;(三)章学诚文论与时代的互动;聚焦于“私人作传”
本书是对敦煌法制文献的专门整理校释成果,所收录文献包含法律典章、判集及牒状三大类。其中,法律典章类下含敦煌出土律、令、格、式、令式表、诏敕等六种文献;判集则主要是敦煌出土的各种判集文书;牒状类,则收录了告身、补官牒、争讼牒状、请公验判凭牒状、破用籍并判凭等五种文献。对文献的整理校释则主要包括拟题、题解、释录、校注等四项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三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
这是一本介绍玛雅文化的通识历史类读物。本书是“纸上博物馆”系列图书中的一本,由法国考古学家克劳德·鲍德斯和艺术评论家悉尼·毕加索共同撰写。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在美洲的森林深处不断发现玛雅遗迹,但玛雅之谜却愈发扑朔迷离。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对这些遗址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摄影、翻模和发掘等方式,逐步揭开这段消失文
人物传记。本书是“纸上博物馆”系列图书之一。毕加索是现象的思考者、观念的创新者甚至是满怀政治理想的斗争者,他比任何人都更能“生活”在他的世纪。他是一个活在新闻头条里的公众人物,他也是一个“凶猛”、隐秘、变幻莫测的人物。本书讲述了一个在二十世纪留下火焰印记的艺术家的命运,更刻画了他的艺术宗师之路。毫无疑问,毕加索对美术的
这是一本知识普及类图书,介绍了雕塑家罗丹的生平及艺术成就。本书贯穿着罗丹的雕塑事业的坎坷成名史、感情经历、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点滴的自省、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家们的交往,文风通俗简洁,搭配多幅罗丹作品的彩图,可帮助读者更加丰富地欣赏罗丹的艺术之美,思考艺坛之外的事理。
考古文化类读物。本书是“纸上博物馆”系列图书之一。讲述了自1802年至今的关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现和楔形文字解译,以及尼尼微、巴比伦、亚述、瓦尔卡、尼普尔等节点文明陆续浮现于世的经过;是对两河流域的古文明发掘成果的一次总结式回顾,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以及前后左右的伴生文明的一次梳理。作品将发掘和破译文明的节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