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新视角丛书:汉语修辞转化论》一书,以较多的修辞个案分析为依据来总结相关的修辞语用规律和实现修辞转化的条件;引入系统论方法,把修辞转化原理看作是一个系统,并把各个侧面也看作各个不同的子系统;引入动态观念、辩证法思想,坚持较为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为修辞学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的思考,从不同角度系统地构拟并论述了修辞转化的基本运行原理。
孟建安,河南叶县人,现为广东省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进修访学,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先后被评为市级社科优秀青年专家、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校级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科研十佳、优秀教学骨干、教学质量十佳等。主要讲授现代汉语、汉语修辞学、言语交际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修辞学、言语交际学和语言教学。在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和日本等境内外数十家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出版《汉语病句修辞》、《汉语修辞转化论》、《编辑语言学论纲》等专著以及教材7部(含合作);主持和参与完成省级、厅局级科研项目15个;分获省级、厅局级政府科研奖近20项,其中专著《汉语病句修辞》获得1998-200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总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修辞转化概说
第一节 “修辞转化”要义
第二节 修辞转化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 修辞转化运作机制
第二章 修辞转化的基础与根据
第一节 修辞转化的语言基础
第二节 修辞转化的心理驱动
第三节 修辞转化的文化理据
第三章 修辞转化的三大规律——修辞转化的哲学思辨
第一节 统一律
第二节 选择律
第三节 变化律
第四章 修辞转化现象的类型化描写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修辞转化现象
第二节 中观层面的修辞转化现象
第三节 微观层面的修辞转化现象
第五章 修辞转化的关系模式
第一节 时间范畴的转化关系模式
第二节 形式范畴的转化关系模式
第三节 意义范畴的转化关系模式
第四节 向度范畴的转化关系模式
第五节 方式范畴的转化关系模式
第六章 修辞转化的谋略策划——策略、手段和方法
第一节 修辞转化谋略策划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修辞转化策略——宏观谋略策划
第三节 修辞转化手段——中观谋略策划
第四节 修辞转化方法——微观谋略策划
第七章 修辞转化的语用条件
第一节 语用条件概说
第二节 语用环境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 语用环境的支持和利用
第八章 修辞转化的原则
第一节 修辞转化原则概说
第二节 修辞转化原则系统描述
第三节 修辞转化总原则——得体性原则
第四节 修辞转化分原则(一)——规范性原则
第五节 修辞转化分原则(二)——顺应性原则
第九章 修辞转化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评价原则
第二节 评价标准
第十章 修辞转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在NV”式“在N”的后移转换
第二节 “觉得”句的转化描述及其语义分析
第三节 病句的显与潜及其相互转化
第四节 病句、常规句和佳句及其相互转化
第五节 不规范的话语与可接受的话语及其相互转化
第六节 失败的修辞与成功的修辞及其相互转化
第七节 手机短信话语文本的语体转化
第八节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第十一章 修辞转化研究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国外语言学理论背景
第二节 国内语言学理论背景
第十二章 修辞转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节 一般学科范畴的方法论原则
第三节 专业学科范畴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基于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他们往往会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而把自己所看到的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由甲物而推及乙物,从而作出超出惯常的思维判断,得出富有新意的理解与感悟。如果把这些心理语境提升到教学策略层面,也就分别成为语境策略,从而构成心理语境策略。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①从修辞转化角度看,阅读就是对修辞文本或修辞篇章的解构,是通过表层结构形式寻求到深层语义内涵的修辞转化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语境策略的选用同样至关重要。对心理语境策略的合理调适,有助于作为修辞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很好地把握作为叙述主体——作者的创作意图与目的,对修辞文本作出更接近于事实的分析;有助于坚持以接受主体——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合理地调控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开展教学;有助于启发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维的空间,使思绪纵横捭阖,承转起合,上连下接。这些心理因素作用的终结点就在于让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修辞成品的思想情感.体验修辞成品的审美情趣。说到底,就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解读作者的修辞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并把它们作为解读文本的策略而加以充分利用。苏轼的词《定风波》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体裁相同,但从内容到风格又迥然不同,各有千秋。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根据这两篇课文的不同风格,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心理语境策略。在《定风波》教学中侧重于比较,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联想能力,运用联想式阅读,把苏轼和陶渊明作比。在解释“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深层含义的同时,让学生明白苏轼既非真正的隐士也非朝廷重臣,所以才自称“小隐不成聊中隐”的根本原因。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则偏重于深入思考,通过联想机制联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去感受苏轼被贬黄州的前后经过,以深入剖析苏轼的内心世界。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心理语境策略,就不仅避免了因为学习同一个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所带来的烦躁与不安,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愉快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语境策略的作用实现了修辞文本解读的既定目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的教学,则更需要采用心理语境策略。文中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就本例的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心理语境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现实生活实际,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努力打通不同感官的不同感受去体会视觉、听觉、味觉所带来的综合感觉效应:视觉上的桃树、杏树、梨树之争芳吐艳,听觉上的蜂飞蝶舞,味觉上的花甜蕊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