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立足于当今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写作素质的要求,注重学理性与经验性、知识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教材体例新颖,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全书分三编,各编之间相对独立又互为依托。上编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写作活动及其特点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中编聚焦写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下编分别介绍各主要类型的应用文体写作。全书各章均配有二维码,提供参考阅读篇目以及结合知识点灵活设计的练习题,以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启发心智,丰富积累,通过随堂练习和课余实践将书本知识、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达到提升写作水平的目的。
《大学写作》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写作课程使用,亦可供有意提升写作能力的读者参阅。
写作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写作教育的发展也已经历了百余年。不过,“大学写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历史并不算长,且诞生之初游离于写作教育体系之外,在高校国文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任教西南联大的著名学者刘文典曾给学生上过写作课。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他对当时主要由新文学作家讲授的这门课程不无鄙薄之意。在课堂上,他将学习写作的要点概括为“观世音菩萨”:“观”,是观察生活;“世”,是了解社会;“音”,指的是结构形式的美感;“菩萨”,则是指拥有关怀、悲悯之心。显然,这里提到的几点除了文章结构形式的美感在教学中可以有所涉及之外,观察生活、了解社会以及培养人道情怀,都不是写作课的教学所能够承担的。刘文典于此的话外之意也便不难理解。其说虽有戏谑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人生经验、社会阅历以及思想水平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确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
也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中的写作课诞生后,长期处于现代教育体系的边缘。一方面,当时的写作课通常是在国文系开设,与中小学阶段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高校的写作教学多偏重于带有文学性的写作;另一方面,当时承担课程教学的多为新文学作家或是有文学创作经验的教员,他们的讲授基本处于自由随意的状态,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与之同时,有关写作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几乎游离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写作课的教学在空前广泛的实践中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积累,学科建设也得到初步发展。许多高校长期开设或新增了相关课程,一些高校还将“写作”列为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此背景下,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大学写作”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为这门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尽管作为一门课程,“大学写作”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还不够成熟,但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也恰好为丰富这一课程的实践、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进行个性化探索提供了空间。
立足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综观写作课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我们认为,“大学写作”的教学需要注重学理性与经验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之间关系的协调。
为此,本教材在从理论层面对写作活动予以观照的同时,突出强调实践性。教材内容上、中、下三编的设置,注意在写作知识方面与中学教学适当衔接,分别结合写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专项练习。各编之间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互为依托,相互补充。
在具体内容方面,上编由“重视阅读”“立意与选材”“文体与谋篇”和“语言表达”四章构成,主要从写作学的角度呈现写作的基本规律,深化学生对写作活动的理解。中编包括“起笔抓由头”“行文分轻重”“精心写细节”和“文脉贯全篇”四章,围绕写作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专项指导。下编纳入生活中常见的多种应用文,设“党政公文写作”“新闻写作”“论文写作”“广告写作”“调查报告写作”和“书信写作”六章,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文体的特征及写作方法。
在结构安排上,教材的各章均由正文和拓展资源两部分组成。正文侧重于相关知识点和写作方法的介绍,辅之以丰富例证,利于学生对间接写作经验的吸收。拓展资源以二维码链接形式呈现,作为教学的延伸,提供的内容主要为参考阅读,即通过推荐书目以及引用名家写作心得,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启发心智,丰富积累;同时包括一部分范文、例文等。
本教材的编写在汲取多年来业内相关成果营养的同时,力求体现出一定的新意:
首先,尽可能适应多种写作教学形态的需要。教材“上编”的写作知识连同二维码中提供的部分读物,为写作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理论方面的储备。中编围绕写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展开,重点突出,指导性强,利于定向训练。下编涵盖了比较常见的应用文体,讲解具体,实用性强。
其次,有助于促进书本知识向学生能力的转化。教材提供的练习题以及拓展资源的内容与正文的知识点联系紧密,既可以随堂练习,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的指导,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如此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避免写作教学停留于纸上谈兵。
最后,探索文学理论方法的恰当应用。高校从事写作教学的老师大都出自中文学科,在写作教学中常会程度不同地涉及文学理论方法,这一倾向曾受到质疑。本教材吸收相关意见中的合理因素,但在编写中并未刻意回避文学理论、研究方法和作品例证,而是从文章写作这一角度对其予以重新审视,从中选取影响较大、有助于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成分,将专业性强的理论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尝试激活文学理论方法在写作教学中的生命力。
综上,“大学写作”课程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依据与教学实际,特别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本教材编写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我们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在适应教学需要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写作活动规律性的认识,传递一种大学写作教育的理念,对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上编
第一章 重视阅读
第一节 阅读与写作
第二节 阅读的原则与技巧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阅读
第二章 立意与选材
第一节 文章主旨的确立
第二节 材料的发掘和整理
第三节 材料的筛选和使用
第三章 文体和谋篇
第一节 文体与文体意识
第二节 文本生成与文体特征
第三节 谋篇布局的文体要素
第四章 语言表达
第一节 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
第三节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中编
第五章 起笔抓由头
第一节 开头概说
第二节 开头的功能
第三节 开头的写法
第六章 行文分轻重
第一节 轻重的选择
第二节 行文之“轻
第三节 行文之”重
第七章 精心写细节
第一节 细节概说
第二节 细节的分类
第三节 细节写作技巧
第八章 文脉贯全篇
第一节 文脉概说
第二节 文体与脉络
第三节 文脉贯通的技巧
下编
第九章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
第一节 党政机关公文概说
第二节 党政机关公文的标准格式
第三节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
第十章 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的特征
第二节 消息写作
第三节 通讯写作
第十一章 论文写作
第一节 学术论文写作
第二节 申论写作
第三节 评论写作
第十二章 广告写作
第一节 广告概说
第二节 广告文案的构成与写作
第三节 广告文案写作的要素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写作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特征及写作准备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第三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第十四章 书信写作
第一节 书信概说
第二节 专用书信(一)
第三节 专用书信(二)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