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中外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高等学校聚合课程教育模式,进而运用聚合课程相关理论开展聚合课程实践,进而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实践为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学校聚合课程建设,创新和发展中国素质教育的模式与路径。
全书包括三篇共八章内容。上篇为聚合课程理论研究,包括一至三章,概述聚合课程的概念、内涵、形态特征、理论基础、课程评价模式等,分析了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源流、差异及相互关联,分析了新文科视域下的聚合课程研究思路。中篇为聚合课程实践应用,包括四至六章,以通识课程“人类文明与当代中国”为例,探索聚合课程建设路径,并对聚合课程进行了实践考查,探索建立聚合课程的评价体系。下篇为国际中文教育聚合课程探索,包括七至八章,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研究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聚合课程建设形态,阐释了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模态。
本书可供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从事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管理者阅读参考。
沈庶英
----------------------------
沈庶英,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名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海内外汉语教学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材、商务汉语教学及汉语在线教学。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商务汉语综合课”,为研究生开设课程“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在《教育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商务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与方法创新》 、《对外汉语教材理论与实践探索》等;主编《经贸汉语本科教学词汇大纲》;出版汉语教材《高级商务汉语阅读教程》;参与多部汉语词典研制;主持国家教育科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
目 录
上篇 聚合课程理论研究
第一章 聚合课程概述…………………………………………………… 3
第一节 何谓聚合课程………………………………………………… 3
第二节 聚合课程模态………………………………………………… 9
第三节 聚合课程的理论基础 ……………………………………… 14
第四节 聚合课程评价 ……………………………………………… 19
第五节 聚合课程的研究价值 ……………………………………… 28
第二章 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 ………………………………………… 35
第一节 关于通识教育 ……………………………………………… 35
第二节 国外通识教育简述 ………………………………………… 39
第三节 中国通识教育简述 ………………………………………… 49
第四节 聚合课程与通识教育溯源 ………………………………… 66
第三章 聚合课程与新文科 …………………………………………… 77
第一节 新文科的产生 ……………………………………………… 77
第二节 新文科的聚合属性 ………………………………………… 90
第三节 新文科视域下的聚合课程研究思路 ……………………… 94
中篇 聚合课程实践应用
第四章 聚合课程建设的实践………………………………………… 101
第一节 课程概况…………………………………………………… 101
第二节 教学内容建设……………………………………………… 114
第五章 聚合课程建设实效考查……………………………………… 121
第一节 考查方法及准备…………………………………………… 121
第二节 基于调查问卷的课程分析………………………………… 129
第三节 基于学习自传的课程分析………………………………… 138
第四节 聚合课程实践考查总结…………………………………… 162
第六章 聚合课程建设实践的评价…………………………………… 167
第一节 知识重构的融合度评价…………………………………… 167
第二节 教学团队协作情况评价…………………………………… 173
第三节 组织内部协调情况评价…………………………………… 178
第四节 学科之间内在联系情况评价……………………………… 181
第五节 课程的实效性评价………………………………………… 186
下篇 国际中文教育聚合课程探索
第七章 聚合课程与国际中文教育…………………………………… 193
第一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沿革………………………………… 193
第二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聚合特征………………………………… 207 214
第三节 国际中文教育的聚合课程建设形态……………………… 216
第八章 聚合课程指导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 224
第一节 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育人概说……………………………… 224
第二节 课堂实践环境构建………………………………………… 229
第三节 校园实践环境构建………………………………………… 237
第四节 社会实践环境构建………………………………………… 244
参考文献…………………………………………………………………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