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具有贵州特色的药用植物腊叶标本, 并从药用植物的基源、性状、分布、性味归经、功效与主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介绍; 同时, 还对植物标本的类型与意义、国内外极具代表性的标本馆、腊叶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知识进行了专题介绍。其中, 新物种、新记录属的发现及其腊叶标本的收录具有很高的科研、存史和收藏价值。
中药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中药资源普查是获取中药资源信息的主要手段,及时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状况,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基础工作。我国在世纪60一80年代,先行了3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普查成果为国民经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第二批试点省份,贵州省于12年启动了省内33个县(地级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特区)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后续于17年、18年和19年分别启动了其余55个县(地级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特区)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通过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普查数据、实物和影像资料,其中含了大量的腊叶标本。在这些腊叶标本中,目前有30 000余份被保存在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
标本是直接承载物种信息的实物凭证,是对物行描述、对比、多样性研究,以及对物种的生境、分布行分析的重要材料;是开展专科、专属研究,编写植物志行植物区系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标本也是对大行科普、宣传的重要实物,为挖掘和提高物种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提供支撑。我们从中药资源普查的标本中遴选了具有贵州且贵州常见的腊叶标本用于编撰本书,希望为中医药学、生物学、农学、林学、地理学、环境保护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利用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参考。
《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标本图集卷一》主括两大部分的内容。部分讲述了植物标本的类型和意义,以及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第二部分收录187种腊叶标本的高清照片,并从基源、性状、来源、分布、性效等方面对标本植行了介绍。本书收录的腊叶标本图全部为影印的历史资料。我国行政区划变动、基源植物形态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计算机信息人为录人错误等,导致标本图中的文字存在一定错漏。有关植物描述的内容以正文为准,不以标本图中的文字为准。当标本图中标签上“植物名”“种中文名”“中文名”项的内容与正文相应内容不同时,我们以编者注的形式在页面下方注出。
随着行政设置的变化,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的馆名也不断变化,有贵州标本馆、贵阳中医学院标本室、贵阳中医学院标本馆、贵州中医药大学标本馆、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标本馆等馆名。无论该馆的馆名如何变化,其国际标本馆代码—“GZTM”始终不变。在本书的腊叶标本图中,部分馆藏条码标签中的“贵州中医学院标本室”正确名称应为“贵阳中医学院标本室”。
本书的编撰得到了来自以下各地的普查队的大力支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自治州)安龙县、兴义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自治州县、施秉县、剑河县、雷山县;毕节市大方县、赫章县、织金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威宁自治县)、七星关区;遵义市绥阳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道真自治县)、正安县、赤水市(遵义市代管的县级市)、遵义县;铜仁市德江县、江口县、石阡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简称玉屏自治县);安顺市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关岭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称镇宁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简称紫云自治县)、西秀区;六盘水市盘县”、六枝特区;贵阳市修文县、乌当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自治州)龙里县、罗甸县。
限于我们的水平和知识的不足,本书可能存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以帮助我们在后续出版的作品中做得更好。
第一章植物标本与标本馆…
节植物标本的类型与意义……003
第二节 植物标本馆
第三节 标本的采集与腊叶标本的制作
第二章贵州常见标本……017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裸蒴 Gymnotheca chinensis Decaisne……三白草 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杨柳科 Salicaceae
皂柳 Salix wallichiana Anderss.
胡桃科 Juglandaceae
胡桃 Juglans regia L.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
桦木科 Betulaceae
亮叶桦 Betula luminifera H.Winkl.
壳斗科 Fagaceae
栗 Castanea mollissima Bl.·
桑科 Moraceae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Heritier ex Vent.
无花果Ficus carica L.
柘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iere
荨麻科 Urticaceae
苎麻 Boehmeria nivea(L.)Gaudich.
檀香科 Santalaceae
百蕊草 Thesium chinense Turcz.
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蓼科 Polygonaceae
金荞麦 Fagopyrum dibotrys(D.Don) Hara……044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 046
毛蓼Polygonum barbatum L.
头花蓼 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
Prodr
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
虎杖 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
酸模Rumex acetosa L.
苋科 Amaranthaceae
土牛膝 Achyranthes aspera L.
鸡冠花 Celosia cristata L.…
商陆科 Phytolaccaceae
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
……
小白及 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 …… 384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 ……386白及 Bletilla striata(Thunb. ex Murray) Rchb. F. 388天麻 Gastrodia elata Bl.…
参考文献……
植物学名索引…
标本是直接承载物种信息的实物凭证,是对物行描述、对比、多样性和分类学研究,以及对物种的生境、分布行分析的重要材料;同时,标本也行科普教育、宣传,挖掘和提高物种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重要材料。常见的标本有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等。
16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卢卡·吉尼(Luca Ghini)发明了将植物压制、干燥后装订在纸上作为植物物种记录的标本,即腊叶标本。这种标本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好地保留了植物原本的特征方便了植物学的研究,也便于保存;第二改善了在其被发明出来以前用植物写真的形式来保存植物形态原貌的劳动繁重与技术限制的状况;第三,常具有收藏价值——装订后的一张张腊叶标本就像一件件工艺品,成为博物学家的收藏对象。腊叶标本被发明出来后不久就成了植物标本的主流形式。生物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根据采自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10 000多份植物标本编写并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建立了植物分类系统,该系统后来被相关领域广泛应用。1纪,英国植物学家·边沁(George Bentham)和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根据邱园“收藏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份植物标本编写了《植物分属》(Genera Plantarum),该书对0余科7569属植物的形行了描述,是研究种子植物分类学的重要著作。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和《中国植物志》都是基于对我国各地的植物和标本馆收藏的数百万份植物标本的分类研究来编著的,这些著作为我国植物分类鉴定、植物区系研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植物多样性丰富度很高。早在17世纪,欧洲人就开始在我行专业的植物标本采集活动,当时采集植物标本较多的有爱尔兰人奥古斯汀·亨利(Augustine Henry)、英国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英国人·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人赖神甫(PèreJean Marie Delavay)等。截至世纪初,他们累计记录了15000多个植物物种,模式标本散存于西方各大植物园、标本馆,其中半数以上的模式标本被收藏于邱园。
钟观光先生是我国位采用科学方法调查、采集植物标本的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从1912年左右开行植物标本的专业采集,他还建立了自己的标本馆。陈焕镛先生从钟观光先生于1919年在广西、广东等采集的标本中发现了一个的木兰科新属,遂将该属命名为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以此纪念钟观光先生。1936年,贵州清镇人邓世纬受聘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贵州调查员。他深入黔桂交界处采集植物标本,染上疟疾后不幸病逝。陈焕镛先生从邓世纬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中发现了一个新属,遂以邓世纬之名将该属命名为世纬苣苔属(Tengia),以此纪念邓世纬及那些为中国植物科学事业奉献血汗乃至生命的人。植物标本不仅承载着植物的名称、植物的采集和鉴定等信息,还记录着植物研究的历史。
植物标本,是植物模式标本不仅是描述植物物种特征、确定植物学名的重要凭证,也是开展专科、专属研究,编写植物志行植物区系研究,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材料,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17世纪至世纪初,分布于我国的植物大多被称作“植物猎人”的外国植物学家或植物采集人所采集,这些植物在被制作成模式标本后,又被保存在国外的植物园或标本馆中。当时,国内植物模式标本的缺乏导致中国学者几乎不可能自己鉴定植物新种并发表相关信息,中国采集的植物标本则大多需要邮寄到国外各大标本行鉴定。我国蕨类植物分类学创始人秦仁昌先生深感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发展受到缺乏植物模式标本的限制,在静生生物所胡先骕先生的资助下,于1930一1932年利用他在邱行研究,以及到巴黎、维也纳、布拉格和柏林等的重要标本馆学会,摄了18000多张模式标本的照片。自从有了这些珍贵的照片后,我国的植物分类学家才有信心地鉴定我们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这些模式标本照片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