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年代:对话维也纳的艺术、思想与科学(1900年至今)
定 价:168 元
丛书名:鹿鸣心理文库
当前图书已被 25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杨小虎
- 出版时间:2023/3/30
- ISBN:9787568900249
-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05
- 页码:528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是一本文化心理学著作,作者基于欧洲自1900年在科学、医学、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们掀起的一场革命,向我们揭示应如何思考人的内心——我们的意识、潜意识、情感,以及心理和大脑是如何产生与艺术的联系。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之都,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的沙龙中自由交谈,引领心理学、脑科学、文学以及艺术的变革突破。作者带领读者追溯当时的变革性思想,认识其对当今的影响。作者也告诉了我们,弗洛伊德、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等大师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以及人应该怎样去看和感知、怎样去想和感知、怎样去体会和创造艺术作品。
奥古斯特·罗丹是伟大的 法国雕刻艺术家。当他于 1902年6月访问维也纳时, 著名艺术评论家、维也纳最 著名沙龙的核心人物贝尔塔 主动邀请他与奥地利最有成 就的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 特一起喝咖啡、吃蛋糕,共 度了一个典型的维也纳式下 午。贝尔塔在自传中回忆了 这个难忘的下午: 克里姆特和罗丹坐在两 位靓丽的年轻女性身旁,罗 丹如痴如醉地注视着她们… …大客厅的两扇门敞开着, 阿尔弗雷德·格林菲尔德就 坐在大客厅里的钢琴前。他 曾是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宫 廷钢琴师,现居维也纳。克 里姆特走上前,问道:“能 为我们来一段舒伯特的曲子 吗?”格林菲尔德嘴上叼着 雪茄,其演奏的旋律如梦幻 之声般在空中飘荡,与那缕 缕烟雾交织在一起。 罗丹侧身与克里姆特谈 道:“我从未体验过这种氛 围!你让我看到了悲壮而宏 伟的贝多芬壁画,刻骨铭心 、奇妙神秘的展览……而我 眼前这座“花园”有如云的美 女、美妙的音乐、孩童般的 快乐……这一切得以产生的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克里姆特慢慢地点点头 ,用一个词漂亮地回答道: “奥地利。” 克里姆特与罗丹一起分 享了对奥地利理想化、浪漫 生活的看法,但这一观点与 现实的差距也同样深刻地铭 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在小时 候就被迫离开了维也纳,但 在那个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的 知识分子的生活却流淌在我 的血液里:在后半生里,我 的心脏为此跳动不息。 《思想的年代》这本书 的创作,既是出于我对维也 纳1890年到1918年思想史 的迷恋,也是源于我对奥地 利现代主义艺术、精神分析 学、艺术史及本人毕生从事 的大脑科学的浓厚兴趣。本 书探讨了自19世纪末肇始于 维也纳的科学与艺术之间展 开的对话及其三个主要发展 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代主义艺 术家与维也纳医学院成员之 间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观 点交流。第二阶段以第一阶 段为基础,探讨20世纪30 年代由维也纳艺术史学院引 入的艺术与艺术认知心理学 之间的互动。第三阶段大约 始于本书出版的20年以前, 主要指出了认知心理学与生 物学的相互作用为情感方面 的神经美学奠定了基础:理 解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 情感与移情反应。 就大脑科学与艺术而进 行的此类对话和研究一直持 续到今天。这让我们对旁观 者(也就是欣赏者)在观赏 艺术作品时大脑中所产生的 活动及其工作过程有了初步 了解。 21世纪科学界所面临的 核心挑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 了解人类的思想。在20世纪 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思 维科学与神经科学、大脑科 学的相互结合,迎接该挑战 有了可能。其结果是一种新 的思维科学的出现,它能使 我们解决一系列有关人类自 我的问题:我们是如何感知 、学习、记忆的?情感、移 情、思想与意识的本质是什 么?自由意愿的界限是什么 ? 这种新的思维科学非常 重要,不仅因为它让我们更 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谁,而 且它会在大脑科学和其他学 科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对话。 这类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探索 大脑中形成感知与创造力的 机制,无论其是出现在艺术 、科学、人文还是日常生活 之中。从广义上来说,这类 对话都有助于科学成为共同 文化体验的一部分。 在《思想的年代》中, 我重点关注新的思维科学是 如何与艺术相融合的。在重 新审视此类对话时,为了获 得一个意义深刻、一致连贯 的重心,我有意将探讨的内 容限定为肖像画这类艺术形 式,且将对象限定为20世纪 初期的维也纳现代主义。这 样做,我不仅可以将讨论的 中心放在关键的问题上,而 且可以更好地阐明这一时期 艺术的典型特征是创新性地 使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肖像画是一种非常适合 科学探索的艺术形式。现在 我们对认知心理及生理方面 的理性认识有了一个令人满 意的开端。我们已懂得如何 从感知、情绪及移情方面对 他人的面部表情及体态姿势 进行回应。“维也纳1900”中 的现代主义肖像画尤为合适 ,因为艺术家所关注的表象 下的真相与科学医学、心理 分析及文学中类似的无意识 心理过程有着相通之处,并 受其影响。因此,维也纳现 代主义艺术家有意识地尝试 着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 感受,其作品就心理学和生 物学的洞见何以丰富人类与 艺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想 的案例。 在这一背景下,我研究 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与“维也 纳1900”的广泛知识环境对 三位艺术大师(克里姆特、 奥斯卡·柯克西卡、埃贡·席 勒)的影响。当时维也纳生 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艺术 家、作家、思想家与科学家 之间持续而轻松的交流。而 与医学专家、生物学家以及 精神分析学家之间的沟通大 大影响了这三位艺术大师的 肖像画作品。 维也纳的现代主义艺术 家在其他方面也适合这种分 析。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深 度探讨,因为本书仅涉及三 位关键的艺术家,同时,无 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 单独的个人来讲,他们在艺 术史上都非常重要。作为一 个整体,他们试图在油画及 素描中表现出人的无意识、 本能的努力。
埃里克·R.坎德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与行为研究中心的创建者。他出生于维也纳,因关于记忆在大脑中的储存机制的研究贡献而荣获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也是《寻找记忆》(In Search of Memory)一书的作者(获《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以及《神经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一书的合著者(该领域最权威的教科书)。
前言
第一部分 精神解析心理学及无意识情感艺术
第一章 1900年维也纳的转向
第二章 探寻隐藏在表象下的真理:医学科学的起源
第三章 维也纳艺术家、作家及科学家在祖卡坎德尔沙龙相聚
第四章 探索颅骨下的大脑:精神病学的起源
第五章 探索精神与大脑:以大脑为基础的心理学的发展
第六章 探索大脑外的心理:动力心理学的起源
第七章 寻找文学中的内在含义
第八章 艺术作品中对现代女性性行为的描绘
第九章 艺术中的心理描写
第十章 情色、侵略性及焦虑在艺术中的融合
第二部分 有关艺术视觉感知与情感反应的认知心理学
第十一章 发现观众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 观察也是创作:大脑是一台创造性机器
第十三章 20世纪绘画的出现
第三部分 观众对艺术的视觉反应的生物学
第十四章 大脑对视觉图像的处理
第十五章 视觉形象的解构:形式感知的构建模块
第十六章 重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视觉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第十七章 高级视觉及大脑对面部、双手和身体的感知
第十八章 信息自上而下的处理:用记忆来发现意义
第十九章 解构情感:情感元素研究
第二十章 面孔、双手、身体和色彩的情感艺术描绘
第二十一章 潜意识的情感、有意识的感觉及其躯体表达
第四部分 关于艺术观赏者的情感反应的生物学研究
第二十二章 自上而下的认知情感信息的控制
第二十三章 对艺术中美与丑的生物反应
第二十四章 旁观者部分:进入另一个人思想的剧场
第二十五章 观看者共享的生物学:模拟他人的思想
第二十六章 大脑如何控制情绪和感情
第五部分 视觉艺术和科学之间不断发展的对话
第二十七章 艺术的共性和奥地利表现主义
第二十八章 创新思维
第二十九章 无意识认知和创造性的大脑
第三十章 创造力的大脑回路
第三十一章 天赋、创造力和大脑开发
第三十二章 认识自己:艺术和科学之间的新对话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