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②语言和文学:中学~课本。语文指语言和文学。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对词的读音和词义注释,课后有语法现象讲解。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现在的语文教材文选以文学作品为主。
在六世纪,语言研究已经出现,有《玉篇》等著作,文学已经独立,如前所述,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学不完全相同。六世纪的语言研究附属于经学,在经学教育中涉及语言文字教育,例如在讲授《论语》的过程中涉及字词讲解、段落与篇章意义总结。六世纪的文学指文献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献知识,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不同,但是前者包含后者的要素,例如六世纪有书籍阅读教育、诗歌创作教育。六世纪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但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涉及的要素,基本上已经有萌芽。
还有一个问题,今天的语文教育有语文考试,古代是否存在语文考试?研究语文教育史,需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就不能用今天的语文教育元素直接去类比。先秦儒家给学生讲授六艺,只有书属于语文范围,另外的礼乐射御数,类比的话,属于思想品德、音乐、体育、数学范围。两汉三国六朝的对策,就政事、经学内容进行提问,由应试者回答,目的是选士与选官,类比的话,是综合政治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不能归为语文范围。隋代以后的科举,唐宋包括写诗,明清是写八股,只有写诗的部分是语文范围,其余部分与对策相同。所以,从中国古代的考试来看,语文因素占比极低,并且目的不与现在相同,只有先秦儒家的书教育和唐宋科举中的写诗部分是语文范围,但是可以分别从书法教育和写作教育中进行探讨,不需要独立出来。至于语文考试机构,更是不存在,只有选士选官机构,没有语文考试机构。因此,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不存在语文考试这一项。
本研究的对象是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在六世纪的存在过程及其规律,并从中发掘对后世的启发。具体来说,主要是对未成年人开展的语言与文学要素的教育,包括蒙学语文教育、语音教育、识字教育、书法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口语交际训练、双语教育,以及对以上教育活动思想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