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是大成通识书系之一。
该书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将内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和元明清文学三部分。作者梳理和遴选了中国文学史上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文体、作家、作品,以多元的视角、多样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全新的阐释。该书脉络清晰,语言风格清新流畅,富有趣味;还配有慕课课程,是新形态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通识课教材,也可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案头读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作家辈出,作品众多,流派纷呈,内容丰富,体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是我们民族成长、历史演进的忠诚记录,是民族发展的心路历程,是中华民族精神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中华民族内心世界的伟大基石。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目标。本书跨越历朝,从先秦到明清,比较系统地讲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中国文学文化精神的民族特色以及现代意义。本书在章节安排上以时代为线索,在内容上以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成就为核心,以正确领会中国文学价值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目标。
由于古代文学时间跨度长,空间地域广,经典作品多,我们在学习中总体上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体发展的特殊性。学习古代文学,要先从“体”人手,由表及里,由外到内,逐渐深入作品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之“体”与我们今天文学之“体”有许多相同处,又有许多不同处。而且,从诗、文、词、赋到戏曲、小说,每个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过程。文体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文体特征也有很大差异。所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都是典型的代表。
二是各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由于各历史时期时间长短不一,又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总体上也各不一样,显示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品格,如我们常常说的“建安风骨”“汉唐气象”,就是典型代表。
三是不同的地域特色。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也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四是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的融合。一部中国文学史,其中既有大量的文人创作,又有许多民间的大众文学创作,而且两者紧密联系,甚至许多文体和作品都来自民间。
本书的学习,从大的方面说,第一,必须广泛阅读,多方积累;第二,要有深厚的文献基础;第三,要掌握整个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线索和基本特征;第四,要具备文(形象思维)史哲(抽象思维)的开阔视野。具体来说:
一是细读文本。文学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设置的“密码”,只有仔细阅读,反复琢磨,方能找到打开作品思想内涵的“密码”。
二是前后联系。每个作家、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要将其放到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如此,才能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承继关系和艺术地位,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是纵横对比。文学史上的流派与流派之间、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只要有相通之处,皆可进行对比,如屈宋、班马、李杜、韩柳、苏辛、《西厢记》与《牡丹亭》、《红楼梦》与《聊斋志异》等,甚至于放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中进行比较。在纵横对比之中,可以深入探讨同类作品的高下长短、继承与发展。
四是分清文体。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内在渊源关系,明确主要文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和文体本身的特点,对把握文学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只有把握文体,理解作品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分析每个作品时都是“语言生动”之类标签式的话语。
另外,要课内讲授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大量作品需要在课外阅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如与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结合;讲和练相结合,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的文学活动之中,进行文学创作等;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考察相结合,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化古迹需要现场观览。
陕西师范大学位于十三朝古都长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本书由九位教师共同编写,师资阵容强大。九位教师分别结合个人的研究特长,专门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本书以作为民族心灵史的上古神话为序幕,最后以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红楼梦》结束课程。本书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且注重借鉴和引用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探索传统文学的现代魅力,从而理性而深刻地阐述和解读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学现象。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九位老师的引导,进入中国古代文学的神圣殿堂吧。
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赋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等,出版《史记与中国文学》《史记学概论》《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等著作,主编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学习文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序)
上编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神话:民族的心灵史
《诗经·蒹葭》的空灵与企慕
《七月》:《诗经>时代的农业生活
《诗经》的赋比兴
《左传》中的辞令与战争
《战国策》之策士冯谖与孟尝君
《论语》:残破的文学故事
有浩然之气的《孟子》
哲学与文学双美的《庄子》
屈原的苦闷与象征
政论家贾谊的悲剧人生
《史记》的“一家之言”
《史记》的写人艺术
《汉书》的缜密风格
“双城记”:班固与张衡笔下的长安和洛阳
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时期的抒情小赋
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孔雀东南飞》看汉代叙事诗的发展
《古诗十九首》与文人五言诗
曹操与建安诗风的开创
骨气奇高的曹植诗歌
阮籍与正始诗风
繁缛与刚健并存的西晋诗风
东晋的玄言诗与游仙诗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
南朝文人诗歌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西洲曲》《木兰诗》:南北朝民歌的双璧
《世说新语》与文言小说的兴盛
中编 唐宋文学
唐代社会与唐诗的繁荣
初唐诗歌的发展历程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盛唐边塞诗人
李白的传奇经历与独特个性
李白的诗风与影响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杜诗的诗史特征
杜甫的接受与影响
盛极而衰的时代与大历诗坛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变奏
与命运抗争的刘禹锡
李商隐无题诗的多维度解析
杜牧的怀古与咏史诗
由怪而奇的唐传奇
宋诗的典范:苏轼诗歌解读
陆游的爱国思想与爱国诗篇
诗学百代亦开百代的江西诗派
……
下编 元明清文学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