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阐释《弟子规》精华要义的基础上,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个方面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书中大量引用圣贤著作进行说理,穿插上百则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件,将《弟子规》蕴涵的智慧与当下职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面世不久就受到人们的极大推崇,成为学童开蒙的重要读物。《弟子规全鉴》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弟子规》里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立身处世等方面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道理。书中大量引用圣贤著作进行说理,穿插了上百则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将《弟子规》蕴涵的智慧与当下职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是国学爱好者以及青年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个人修养的有益乃至必备读物。
前言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面世不久就受到人们的极大推崇,成为学童开蒙的重要读物。如今,它已经成为我国浩瀚的文化典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
《弟子规》之所以成为经典,原因很复杂,但是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传播范围广泛,被广大民众认同,任何人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传播范围广泛。《弟子规》的传播范围,早就由起初的学童启蒙读物,演变成大众读物,这是有目共睹的。传播范围直接决定了它的影响面,毋庸置疑,《弟子规》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被广大民众认同。《弟子规》主要阐述的是待人接物的原则以及做人做事方面的重要智慧。如果你细读的话就会发现,虽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里面多少带有一点糟粕,但是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内容还是积极向上的,其内容对我们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很有指导意义。
第三,任何人都能从中得到启迪。现在,人们对《弟子规》的解读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与时俱进,这就让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启迪。如果你是一名员工,细细品味一下《弟子规》,你会发现,这部经典所讲的内容,竟然可以跟我们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很紧密的联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只要热爱阅读就会发现,经典永远有你感兴趣、能够对你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有益影响的东西存在。
正因如此,本书应运而生。《弟子规全鉴》用通俗的语言详细解读了《弟子规》里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立身处世等方面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道理。书中大量引用圣贤著作进行说理,穿插了上百则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例,将《弟子规》蕴涵的智慧与当下职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国学爱好者以及青年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个人修养的有益乃至必备读物。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现特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解译者
2019年4月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素书全鉴》等。
【原典】弟子规,圣人训。
【释义】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弟子规》的由来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发展到后来,清朝乾隆时期的贾存仁对它进行了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由此,□终确定了它传世的名字。该书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为中心,进行了内容上的扩展引申,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从全书的布局也可以看出,《弟子规》就是《论语》中这句话的扩展和详细阐述:总叙之后,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部分。形式上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这种形式实际上并不复杂,而恰恰是这看似简单的形式,才让古代的学童们更加容易理解背诵,同时也让日后这部经典被更多阶层的人所接受成为了可能。
成书于清朝的《弟子规》,内容浅白,非常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成为我国影响仅次于《三字经》的三字句儿童训蒙教材。
“训蒙”,顾名思义,就是教育童蒙,旧时私塾对入学的儿童进行启蒙,就叫做训蒙。既然《弟子规》属于训蒙教材,那么它起初的目的,自然是对孩子们进行一定的教育,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懂得一些应该懂的道理,从而为将来的成长甚至建功立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说:“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儿童就似一张白纸,在本性未被世俗染污之前,善言易入,也就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善言。好的观念和习惯,一旦在孩童之时就接受和养成,那么即使他长大了也不太容易改变,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益处的,甚至可以达到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效果。所以有人说,一个人的善良和信念,□好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加以引导。这是《弟子规》面世后所要达到的□□个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弟子规》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除了“训蒙”之外,还经常被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弟子规》与员工素质的培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其实细想也不难发现,《弟子规》中“弟子”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宽泛,不再单一地指入学的蒙童,因为任何地方都可以被看做是学校,而在里面的人就都可以被看做是弟子。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也是一所学校,那么,企业里的员工就都是弟子。范围再大一点,社会其实也是一所很大的学校,那么,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也可以称为弟子。而“规”则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规矩”,它还可以被理解为规范、规则,甚至是规律。例如《弟子规》中强调的孝道,在中国社会就已经不是“规矩”二字能够解释清楚的了,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观念里固有的成分,从文化角度看,它已经上升到了“规律”的层次——只要是正常的中国人,都是非常重孝道的。当某一事物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这个民族性格中有规律的部分。
有句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因为从知识层面看,需要学的东西是无穷的,而从做人角度看,需要学的东西更是需要每一个人不断地去领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现代人,不管属于什么年龄段或是什么阶层,对于我国古代经典积极的内容和精神,都要不断地去吸收和实践。清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古人并不代表就是落后的人,甚至相反,他们的很多智慧是我们现代人都无法企及的,我们只能怀着一颗尊崇的心,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来与古代先贤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并从中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益处,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使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良性指导。《弟子规》当然属于这类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的经典。
本节开头已经说明,这部经典是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中心而在内容上进行扩展的。可以说,这是《弟子规》□初的由来——是圣人的那句话让作者产生了创作《弟子规》的动力。作者的目的,当然也是想通过更为细致地用三字句解释这句话,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圣人这句话的含义,特别是刚入学的蒙童。
不过,作者应该不会想到——就像上文提到过的——在现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部经典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准备或者已经在阅读和学习《弟子规》。其中包括非常多的企业员工,他们谦虚、好学、勤奋、上进,在这部经典面前成为了“弟子”,而不少员工朋友正是因为从“圣人训”的积极内容中寻找到了完善自己的途径,从而让自己在职场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