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日趋商业化的今天,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开始越来越多的远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现在的文学领域在商业经济的感染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往往难得一见。作为中国文坛十多年来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由王蒙等文学界多位泰斗,对2011年发表在全国各主要期刊、报纸等媒体的散文,经过层层筛选,反复评选出来佳作,予以结集出版,代表了2011年散文非常高的水准。文笔细腻优美,真情挥洒,读来如沐春风,带给读者崭新丰厚的文学享受。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梁衡
回望延安/王巨才
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项小米
辛亥年的血(节选)/熊育群
山高谁为峰/黄刚
发热年代中的发热文章/袁鹰
札记四题/雷抒雁
定西笔记(节选)/贾平凹
敲响城门的远方乡党/陈忠实
香格里拉/丹增
刹那萧红,永在人间/张莉
铁生轶事/陈建功
我的同事张爱玲/祝勇
父与子的战争/王十月
这世界其实挺美好的,能让我心碎/柴静
待续
《2011中国最佳散文》:
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
项小米
在中国,大概再没有哪一部丛书,能够像《星火燎原》那样传播久远、影响巨大了。这套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曾从这套书中汲取过营养。只要你上过小学,你就不可能不知道《老山界》《刘胡兰》《飞夺泸定桥》,不可能不知道《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和《党费》……那时候,无论去哪个同学家,总会在他家的书架上看到这封面或红或棕、标有“星火燎原”四个字的套书,同学间谈论故事,总会讲到《星火燎原》里的文章。如果人家说了哪篇文章而你没有看过,是一件挺丢脸的事;如若说起哪个同学的爸爸,居然是《星火燎原》里某篇文章的作者或者主人公,哎呀,这个同学:用今天的话讲,可就太牛了!那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时尚。总之,知道、读过、拥有这套书,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与荣耀。
我之所以花这么大力气去开这个头,是因为,我做梦也没想到,在五十年后,自己的一千多天光阴会和这套书连在一起,而且一连就连得那样紧,白天,黑夜,醒着和梦中。老十卷《星火燎原》是从1956年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中挑选发表过的文章结集而成,自1957年陆续出版后,被选用的稿件仅仅是三万多篇征文稿件中的很少一部分。由于历史、政治甚至出版方面的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稿件五十年来一直封存在解放军出版社的文库中,而这些稿件历经岁月打磨世事变迁被再度审视,越发显现出珍贵。在2007年,将这批稿件重新遴选、整理、结集,这就有了我说的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新编辑出版的十卷《星火燎原》,我们叫它“未刊稿”。编辑“未刊稿”的过程,是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心灵震撼和灵魂洗礼的过程。
这套书的作者清一色是在我军浴血征程中居功至伟的开国英雄。作者中,有九位元帅、七位大将、四十四位上将、九十一位中将、二百五十四位少将,共四百多位元帅将军,还有八十四位副省部级以上领导。而这些作者,不过是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中幸存下来的极少数人,他们的战友,绝大多数已经永远地长眠在了他们走过的雪山、草地和战场。对这些战友的深情怀念,充满在《星火燎原》字里行间,令人每每读来,泪不能禁。斗转星移,这些作者如今都已离我们而去,而在一千多万文字的叙述中所描绘的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和表达出的浓烈情感,都已成为他们留给后人的绝笔。许多过去知道的、依稀知道的、更多为不知道的秘密,都珍藏在这绝笔之中。
中央红军的湘江之战,是长征路上至为关键的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战,许多老将帅都曾在回忆录中回忆过这场战斗,但当你在手底的稿件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对当年那场血战的叙述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战栗。上将李天佑时任红三军团五师师长,负责中央红军左翼掩护,在距离湘江七十里的新墟和广西军两个师接火,第一天就打得十分激烈,但那时红军尚有一些弹药,抵住了敌人多次凌厉攻势,但在第二天情况就异常险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