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玛丽亚·翁迪娜·布拉嘉(19322003)是葡萄牙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生于葡萄牙布拉加市,曾赴英国和法国求学,并在安哥拉、果阿、澳门和北京从事英语和葡萄牙语教学工作。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有的被翻译为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等,其短篇小说集《神州在望》已被翻译为中文出版。
长篇小说《澳门夜曲》发表于1991年,1993年获得葡萄牙埃萨德克罗斯文学奖。小说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澳门为背景,细腻地展现了葡萄牙籍女教师埃斯特尔在澳门工作和生活期间与来自不同国度的同事和学生,与她所暗恋的中国人陆思远,与她的朋友们之间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身世而产生的误解、隔阂和情感冲突,并以埃斯特尔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当时的澳门社会风貌。
葡萄牙籍女教师埃斯特尔是住在圣达菲女子教会学校教师之家里唯一的外国人。在与中国教师们的朝夕相处之中,她与邻居萧和华一名跟随外婆从中国大陆逃难到澳门的中文教师成了朋友,两人经常出双入对,几乎形影不离。但是她们之间并非无话不谈,甚至难免互相猜忌。在埃斯特尔看来,萧和华的难民身世是一个谜,她甚至怀疑萧和华与自己爱慕的中国男人有情感瓜葛。而萧和华对于埃斯特尔只身来到澳门的举动始终不能理解,并最终疏远了外国邻居,选择以不辞而别的方式悄然离开。
埃斯特尔与萧和华之间的交流通过均非两人母语的英语进行,语言不通成为她们交流的障碍姑且情有可原,然而,埃斯特尔与同说葡萄牙语的同事的相处却没有因为无语言障碍而显得更为融洽。她与来自印度果阿的女教师甘多拉有过一段短暂的友谊,两个人曾每周六相约茶社喝茶聊天。但是甘多拉生性多疑,离群索居,一直隐瞒着自己在里斯本的一段恋情。教会学校的学监罗莎嬷嬷,曾对埃斯特尔关心有加,时常抽空找埃斯特尔聊天谈心。但是身为神职人员,罗莎也守护着自己的秘密她作为土生葡人的身世。
小说主人公埃斯特尔心中也深藏着一个秘密对中国人陆思远的爱慕。陆思远是一名中国大陆难民,住在当时澳门的华人区新桥。埃斯特尔初到澳门时曾在新桥暂住,因而结识了陆思远。然而,小说自始至终没有对这条感情线作明确的描述,只有一封陆思远写给埃斯特尔的信贯穿其中。这封用中文写的信,埃斯特尔无法读懂,她在无数寂寞的夜里将它展开欣赏,却不知里面究竟写了什么。她想过求助萧和华,也想象过将自己的这个心事告诉罗莎,甚至是她的印度商人朋友门托,但在她设想的各种场景里,她的倾诉对象们的反应都是一致的:对于她和一个中国大陆难民的跨国恋情表示震惊和不理解。作为一名单身葡萄牙女人,埃斯特尔在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察觉到她自身其实也是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的对象,她的任何不合乎身份的举动都有可能遭遇非议。出于自我保护和对闲言碎语的畏惧,她只能选择缄默,将这份爱深埋在心底。
埃斯特尔任教的教会学校是当时澳门社会的一个缩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狭小的空间里共事、生活。然而,在埃斯特尔看来,空间距离的接近并没有拉近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在这样一个池鱼笼鸟之地,似乎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自己的秘密,听信流言蜚语成为人们了解他人的重要方式之一。眼见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离开,埃斯特尔在澳门旅居四年后最终也选择了独自离开。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表现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猜忌和紧张关系。该书的叙述角度虽为他叙,但却反常规地将他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掺杂在一起,并且不用引号或其他标点符号加以区分。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在最初阅读时感到少许不适。在叙事过程中,大量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强烈的动态和跳跃性也使小说带有明显的意识流倾向。在语言的使用上,作者常常省略动词,仅以词组、短语交待故事背景、情节、人物关系和内心活动,并使用大量的拟声词,这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视听感。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多种语言的混用。书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他们之间的交流混杂着葡萄牙语、粤语、英语、普通话、西班牙语,甚至有果阿土语和澳门土生葡语词汇等。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了澳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的独特之处。
翁迪娜·布拉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旅居国外,其生活经历、在不同地域感受到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碰撞常常成为其作品的主题。《澳门夜曲》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并因此而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2003年,翁迪娜·布拉嘉在她的家乡布拉加市去世。葡萄牙议会在她去世后给予她很高的评价,认为能像布拉嘉这样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转换成伟大文学作品的葡萄牙作家屈指可数。2005年,布拉加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翁迪娜·布拉嘉文学奖。
译者
2016年1月
玛丽亚·翁迪娜·布拉嘉(19322003),葡萄牙当代女作家,1932年生于葡萄牙布拉加,曾赴英国和法国求学,并在安哥拉、果阿、澳门和北京从事英语和葡萄牙语教学工作。一生创作多部作品,并凭借小说《澳门夜曲》获得葡萄牙埃萨·德克罗斯文学奖,其作品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出版。
译者简介:
蔚玲,198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文学士。1986年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文学院进修。现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葡萄牙语部译审、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理事会理事。近年主要译作有:《卖梦人》(合译)、《我亲爱的甜橙树》、《让我们温暖太阳》等。
朱文隽,200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葡萄牙语专业,文学士。2002年至2003年,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文学院进修。现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葡萄牙语部副译审。主要译作有:《关闸:1894-1945中日对峙期间的狭窄边界》《你好,中国》《梅兰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