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系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北运河课题组”2024年的调查研究成果。项目组主要调查了北运河流域西集、张家湾、永顺与台湖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众日常生活和运河文化传承,由之总结并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运河遗产与民众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运河遗产是运河历史和生活语境中的遗产,运河遗产应与生活互构,遗产保护应与民众生活共生共享、
浙江绍兴的舜王庙会,源于会稽山区人民对上古圣贤虞舜的敬仰,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每年的农历九月,当地民众都会举行纪念舜王的隆重庙会,融民俗风物、民间文艺和传统市集于一体。作为绍兴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舜王庙会不仅展示了虞舜的德行与孝道,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2021年,这一活动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这是一本深入挖掘24节气文化的书籍,以中国色为独特引子,精妙串联起每个节气的传统风貌,从古典器具、节令美食到古老的生活方式,一一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如同一位贴心的提醒者,让你在适当的时刻驻足停留,去深刻感受中国元素所蕴含的美好。书中大量的绘画、摄影及剪纸作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知识,更为读者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30辑),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核心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共收录论文19篇,设有民俗研究汉字研究训诂词汇研究音韵学研究方言研究文献研究学术信息七个栏目。训诂词汇研究方面,通过具体细微的探析,发明新义。音韵学方面,探讨了传统韵书的源流、影响。文字学方面,既
本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其遗产,并通过墓葬文化遗产名录与谱系的撰写最终集结成书,向大众展示这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
唐朝国力强盛,尚武之风浓厚,军事征讨战果显著,故对军礼的实施较为重视。作为这一现象的反映,文献中保存有不少关于唐代军礼实施的记载,并且多与政治事件结合在一起。本文以传世文献为依据,从唐代军礼的政治实践和功用角度入手,着重考察讲武礼、射礼、田狩礼和献俘礼的实施及与唐朝政治军事之间的互动关系。讲武礼在安史之乱后停废,射礼在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礼仪修养概述,第二章介绍个人礼仪修养,第三~九章介绍具体的礼仪,包括交际礼仪、公共场所礼仪、拜访与接待礼仪、餐饮礼仪与饮食文化、大学生礼仪、初涉职场的礼仪修养、专题活动礼仪,第十章介绍中国传统礼俗。
本专著以民俗体育的视角,对徽州傩舞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者介绍了古徽州概况、徽州傩文化的历史概况以及徽州傩舞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就傩舞面具的文化渊源、制作工艺、美学特征与文化功能展开分析;又探究了徽州傩舞的音声,通过对徽州傩仪音声环境的解析,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明确徽州傩舞功能象征性,分析徽州傩仪
《建州风俗大观》是一部详尽描绘建瓯地区独特风俗习惯的专著。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建瓯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从婚丧嫁娶、节庆活动,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居住特色,无不细致入微地进行了刻画。读者可以借此一窥建瓯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理解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书中还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详细的民俗描述,为读者
“黄石作品精选”收录其代表作,视野辽阔,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展现了黄石对民俗、神话、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端午礼俗史》是民俗学大家黄石关于端午的研究著作。全书从名称考、端午的时食、端午的祭祀、端午节的生活、龙舟竞渡、端午的辟邪法物、蒲艾花草及服饰器用等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