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2019年“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的论文21篇。内容涉及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盘龙城与中原等不同地区文化的关联及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等相关方面,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夏商时期考古与历史学研究,促进盘龙城遗址考古研究、保护利用、展示陈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宁乡罗家冲遗址为沩水流域支流流沙河上游的一处重要遗址,2013年至2017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宁乡县文物管理局(后更名为宁乡市文物局,现已撤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及两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本报告分上下两篇,上篇分单位详细客观地介绍了罗家冲遗址全部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下篇主要对早期遗存各类遗迹及出土遗物进行了系
刘卫红(1982.11-),博士,副教授。兼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管理系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管理、文化遗产活用与区域发展等教学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9项,厅局级课题7项。主编《秦始皇陵文化遗产管理综合实习教程》等教材3部;出版《中国大遗址保护
焦枝铁路(河南焦作至湖北枝城)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修建的国防战备铁路——焦柳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豫西、鄂西三线建设重点区域,沿线建有大量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重大工程。宜都作为焦柳铁路的主要节点城市,为焦柳铁路的成功修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焦柳铁路的贯通促进了本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宜都市档案馆藏有三线建设档案10
中华文明起源和神话时代的探索是历史和考古学最引人注目的大课题,甘肃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甘肃以其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渗透性、融合性,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深厚积淀,融汇着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因素的丰富内涵。玉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作用也是当下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高水平建设
礼图文献古已有之,并非宋人所创。自汉代时已出现专门著述礼器的图释类文献,多被称为《三礼图》。宋代是礼图文献著述的高峰期,诸如聂崇义《新定三礼图》、陈祥道《礼书》、杨甲《六经图》等作均各有特点。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全本为宋代聂崇义《新定三礼图》,聂图广集诸家之说,对于后世礼图文献的研究理路及著录形制均颇具参考意义。其内容自
《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该刊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
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史论”篇,共分为11卷,如《考古学零简》《持志学院考古学小史讲义》《考古学通论》《考古发掘方法论》《中国考古学史》《东亚文明的曙光》《先史考古学方法论》。本套书收录了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左右出版的考古史论,包括国人原著以及译著,并以高质量的影印的形式,为读者呈现当时考古史论在
本套书为“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献丛编”的“考古学期刊”篇,共分为4卷,收录了1947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考古学报》是中国考古学界唯一的大型学术季刊。该刊创办于1936年,迄今已有85年的历史,是中国学术界创办最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学术期刊之一。《考古学报》初名《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
西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