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暨中古考古论集》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集中讨论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的制度渊源、南京麒麟铺石兽的墓主、南朝陵墓神道石兽的名称等问题,提出了比较新颖的见解。第二部分“汉唐石刻”讨论了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隋《虞弘墓志》等石刻遗存。第三部分“唐代考古”讨论了唐
元代北方地区,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市),大多是蒙古入主中原后施行统治较早的地区,也是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政治、军事等重心所在。开展元代北方地区金石碑刻遗存资料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有益于元代文史研究,便于把元代多元文化更全面地展现出来,为传承与弘
近年来,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浙江杭州北村、官井头、玉架山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良渚文明“前古城时代”的神秘面纱。为此,良渚博物院举办了“早期良渚:良渚遗址考古特展”。本展览系统梳理近年来在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浙江余杭北村、官井头和玉架山等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汇集近300件文物,搭配考古现场照片、平面线图与复原
本书收录了怀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精品。这些馆藏以历年怀来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让读者全面、细致地领略到怀来独特的人文、历史、艺术、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汇集了2012—2021年共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00个考古发现的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地域涵盖全国各地,在类型上既有传统的城址、墓葬、窑址,也有沉船等需要新兴水下考古技术进行发掘的遗址。编写者结合文物考古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对各个考古发现进行阐释和解读,包括考古发现概况、发掘经过、发掘成果及相关研究
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字,出现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石刻文字,风格雄秀独特,一向为篆书爱好者所崇尚,用它撰写诗联。但因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损毁严重,至今仅存二三百字,撰写诗联受到很大局限。本书通过列举石鼓文的古今字和通假现象,扩大了石鼓文字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程上解决了撰写局限的问题。每字下附有古今人的有关作品,注重推陈出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本书以考古学的角度,从“中”“华”与“中华”,“文明”的定义及“文明要素”的组成与各自权重,王国时代都城与陵墓之中华文明,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解读,丝绸之路反映的有容乃大之下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 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 …… 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非常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
本书是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研究”(批准号:15DF49)的结题成果。本书通过个案分析梳理出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传播的途径,勾勒出了隋唐时期道教造像在川渝地区传播的具体路线,对现存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的具体时间进行考证。分析了川渝地区隋唐道教造像风格体系的形成因素,研究了川渝地区隋唐造像的图
福建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福建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本书全面收录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突出反映福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可移动文物;国有博物馆馆藏一级、二级中,突出反映福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可移动文物;其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三级文物中具有少数民族代表性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