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在综合前人研究和作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研究了明代边疆治理中的方方面面,主要涉及边疆治理思想、边疆治理政策、边疆治理目标、边疆治理方式、边疆治理特点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明代治理边疆思想,第二章介绍了明代边疆管理机构,第三章对明代“恩威并施”的治边政策进行了阐述,第四章讨论明朝对
中共中央党校的柳建辉教授是党史党建领域的资深学者,特别是在党建领域,以观点新、文章影响大著称。他的许多文章和观点,都被中央纳入了党的重要文件的表述中。本书选取了作者在党史党建领域的论文36篇,均是已经公开发表过的作品,但其中的理论意义比较大。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党的十六大到当下的许多重大的理论观点的变化,是一部不错的普及
本书稿主要对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的设置与变迁情况进行研究。在内容设置上,首先结合清代的历史背景,从宏观层面对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的进行整体论述,并略述其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与京师距离的远近,将清代直隶八旗驻防,化分为京师周围的驻防、长城沿线驻防、天津水师营、热河等处驻防等四部分,并分别对各八旗驻防的设置时间、地点、过程、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之一种,记事年代相当于《战国策》,其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战国后期纵横家的言论。书名《战国纵横家书》、各章章名为整理者据内容所加。该书共27章,11000多字,其中11章内容、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史记》大体相同,另16章不见于现存的传世古书,本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编年体虽然有叙述史事发生次序分明的优点,但也有导致史事纪录支离破碎的缺点,因此作为一部经典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向有“号为难读”的“美誉”。张伟
宋仁宗时,民间和官方都在流传一种谣言:甲午年,四川会发生动乱。而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民间到朝廷的心理恐慌。在仁宗朝的甲午年(1054)到来之前,整个社会舆论不停地发酵,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都做了各种准备,在担心与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那么,有关甲
胡如雷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隋唐史专家,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政治史、经济史、农民战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特别是在隋唐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建树。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整理老学者文库之一种,收录了胡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著作方面收录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1979)、《唐末农民战争》(1979)、《李世民传》(1
本书稿以汉王朝的兴盛为视角,将丝绸之路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深入探究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本书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外文资料,将丝绸之路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探究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互动关系。首先论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与变迁的历史过程,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河
《青年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主管主办,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优质资源而创设的学生学术刊物。作为一本立足社科大的史学著作,《青年史学论坛》倡导“大史学”的理念,鼓励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跨学科、多角度融汇人文社科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优秀研究成果和
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邢地史前史、建都史、建城史,邢地的杰出人物,太行山的长城文化、邢台泉群的历史人文积淀、大陆泽的历史变迁、邢地水利的开发利用成果,邢地的丝织、铁冶、陶瓷、酿酒业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儒学、佛教、道教在邢台的传承发展,以及邢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等进行了全方位、纵深式的阐述。全书深入挖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