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正值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本书围绕“科学与人文——中华文化的现代精神”“历史与现实——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自由与秩序——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个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题,分别就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技与天气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哲学与科学的跨领域研究,《新青年》创刊与近代中国文化走向、国际视野下的北京研究,中国礼
本书旨在对1954年至2024年出版的《近代史资料》集刊暨《近代史资料》创刊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由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领导创办的第一份专门刊载中国近代历史资料的学术刊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刊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辑。至2024年,《近代史资料》共出版150期,刊布
本期共刊近代史料7篇、笔谈文章2篇。《铁如意馆日记》作者毛昶熙系晚清同光之交重要人物,所记多关清朝外交、人事、科举、礼仪、宫廷、人物交游等史实,为仅存的此一时期总理衙门大臣日记,是研究晚清政局与文化的珍贵史料。另外《张之洞、张佩纶中法战争往来电报笺注》收录电文147通;《东游日记》为南洋水师学堂督办黎锦熙1903年初奉
本书深入探讨了近代汉语中的疑难词语,旨在纠正陈说,为汉语史研究增砖添瓦。通过对重要文献中疑难词语的详尽考释,书中不仅揭示了这些词语的演变规律,还深入挖掘其后的丰富文化内涵。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子弟书、内阁大库档案、禅宗典籍、珍稀石刻等,特别关注了其中因时代变迁、方言差异和文献记载模糊而难以理解的词语。本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
刘中玉,1978年5月生,安徽省界首市人。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1年转调文化史研究室。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现任历史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原刊名为《形象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艺术史与海洋文化
本书以年谱长编的形式,以胡林翼的奏稿、诗文、书札、家书等为基本材料,对胡林翼的生平事迹、言论、行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完整地呈现胡林翼的一生行状、事迹、言论。书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原则,将胡林翼置于晚清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以史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分析、描述了胡林翼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封疆大吏,维护封建统治,镇压农民
本书以浙江民间历史档案为考察对象,运用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相关理论,从民间档案的叙事出发,分析其记忆主体的交往互动,从观念、行为、仪俗等不同层面,以理论阐释与实例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浙江民间的共生共存。全书基于丰富的档案素材,呈现浙江民间自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交往互动实况,通过生产合作、通婚收养、生活互助、人情往来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曾荣获优秀毕业论文。全书致力于对元代现存唱和诗集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并对这些诗集的作者、创作背景、编排体例以及流传情况、评介、存佚状态等进行了简要的考述。研究以《全元诗》《全元文》等为基础文献,同时广泛参考了《元史》《元典章》《元朝名臣事略》《元诗选》《元史纪事本末》等相关史传、笔记、政书,通过全
《传统文化研究》是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隶属于苏州市民盟)不定期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刊,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稿源主要来自高校和苏州地方文史学者,曾多次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27辑包括业绩难忘、吴地人文、江南书香、稽古图新、三吴名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弦索论艺等8个栏目,共43篇文章。内容囊括明清以
早期的史学界观点,都将清末新政视为是统治阶级虚与委蛇、应付民众的手段。自新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对其过程的深入研究,已多数改变了这种观点,认为清末新政是一场目的明确,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一场自上而下、较为深入的政治制度改革。整个谘议局期间所培养的人才,很多都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各省省议会,乃至国会中成为了弄潮儿。东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