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是本专门面向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教材。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教材融传统文化鉴赏与口语及写作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分上下编:上编“国学鉴赏”,收录上自《诗经》下至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篇;下编“职场训练”,包含表达训练、应用写作两大板块。教材引导学生能够在欣赏
《群经平议》三十五卷,清俞樾撰。《群经平议》为清经学大师俞樾经学研究之重要著作,全书考证对象为中国文献典籍中最重要的十三部经书著作,包括我们通称的“十三经”中的“十二经”(《诗经》《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孟子》《尔雅》”,另添入《大戴礼记》一书。考证内容有经文衍字,有字义训诂,有名物制度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邓秉元教授主编,分学术遗札、经学义理、经学历史、圆桌会谈等部分。学术遗札收录张尔田致陈槃庵的多通信札,为首次整理公布。经学义理中,《观象思维的早期形式》从方位、算术、音律几个角度讨论上古时期中国人的“象”思维,《没有鲲鹏的逍遥游》则以“游”为核心对《庄子·逍遥游》一篇进行了重新疏解。经学历史主要为对
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品牌活动——“院士专家讲科学”科普讲座传播量超过了千万,成为北京科协献给青少年的一道科普大餐。本丛书正是以此活动为蓝本进行精心打造,重新编写,以图书方式向青少年普及天文、航空航天、生态等领域的科普知识,使青少年既可以看讲座视频,也能有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本书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旨,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层面,解读个人的品行修养,立言、立行、立德。全书稿汇总为孝悌、善、礼、节俭、忠、勇、信、智、生活之美、和谐十个主题,每一主题分别由开宗明义阐释主题含义、体现主题的诗文名篇和成语故事、名人轶事的榜样力量、与主题相关的职业情景组成。这些作品既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为深入贯彻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要求,努力营建人人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文化氛围,书稿《晨读经典》采用诵读的形式,将经典作品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书稿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与校园文化融合为主线,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选编了文质兼美、朗朗上口的经典长诗,励志劝勉的传统经典,爱
本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现在计划出版的精华本,从影印本文津阁《四库全书》中选出,
本书收录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东北大学等处所藏孤本明人别集三十余种,如《愧斋集》《活溪集》《崇雅堂全集》《凌川傅先生汇集》《小山类稿》《费礼部少湖先生摘集》《抑斋介山文集》《枫潭集钞》《念初堂集》《汪忠愍遗诗钞》《贞白全书》《观我堂摘稿》《下里谣》等,意在为明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基础文献材料,助力各相关
本书系《晚清时期国学期刊汇编》之一,由南京大学武秀成教授主编。《国学萃编》创刊于1908年,停刊于1910年,属文学类刊物,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重要参考资料。该刊主编为沈宗畸,主要撰稿人有朱祖谋、孙雄、钱淑生等。该刊旨在“网罗散佚,甄阐幽隐”,所选诗文宁缺毋滥,意在唤醒国民之精神,所选作品包括名家选稿、传奇小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