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史话》系列历史文化丛书旨在挖掘连云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连云港历史文化,填补连云港历史文化研究空白,对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套融历史性、史料性、普及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系列历史文化丛书。该套历史丛书共分《建筑留珍》《海岱民俗》《非遗撷华》《山风海韵》《古今名人》《传说摭拾》《方言漫谈》
内容简介 《卢文弨批校本仪礼注疏》十七卷,以上海图书馆藏卢文弨批校本《仪礼注疏》为底本进行影印,全彩印刷。此本为盧文弨手批原本,有清黄彭年、黄嗣東跋。 该书所载卢文弨批校,是卢文弨校勘《仪礼注疏》的主要成果,也是其《仪礼注疏详校》的基础。批校本中又有不少校语与《详校》相异。 卢文弨的校勘,对其后的阮元等诸家刻本的形成产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收录广西那坡壮族文献记录考、20世纪前半叶舞狮习俗文献考、陈志良所录民国时期民俗文献考、《岭外代答》所涉服饰文献考释;中篇围绕《南宁社会概况》中所录的南宁年节习俗考释、饮食文化考释、迷信习俗考释、丧葬仪式考释、婚嫁仪式考释、南宁本地童谣考释,以此作为支撑展开广阔的文化视野;下篇对广西最具代表
清代是礼学的高峰期。近代以来,清代礼学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而以清代礼学文献整理和清代礼学史研究为主要动向,清代礼学思想史相较于前两者,虽有张寿安、周启荣等人的著作问世,但仍显薄弱。本书从清代礼学思想的角度,通过交叉学科的方法,详加探讨了有清一代各个时期代表性礼学大家的思想和时代风尚,对清代的义理礼学做了深入的考察,
从1989年至2010年,中日联合江南地区民俗调查在福田亚细男教授的领导下,受到日本科研经费长期的资金支持、中国民俗学界的积极响应,中国民协及地方文联、民协的不懈努力,调查地及各地政府、文化单位的积极配合。中日学者联合组成调查团以中国江南地区民俗为对象,开展了6期持续20余年的村落田野调查。联合调查不仅记录
朱溢《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由其博士论文《唐宋吉礼变迁研究》修订而成。书稿从吉礼制度的内在结构出发,分四个部分来探讨唐宋吉礼之变迁。第一部分讨论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第二部分探讨郊祀礼仪;第三部分聚焦太庙祭祀;第四部分的重点是释奠礼仪。将吉礼制度的变迁置于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展示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自身修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继承的一部分。本套书从广博的中华传统礼仪中精选出《社交礼仪》《日常生活礼仪》《家庭礼仪》《节日风俗礼仪》,通过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让读者领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魅力。《社交礼仪》中介绍,社交礼仪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从古时候起,在人际交往中就格外重视
全书稿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仫佬族文化生态和仫佬族傩舞缘起两方面阐述仫佬族傩舞的文化源流。第二章从神圣与世俗二元空间视角切入,分析仫佬族傩舞仪式整体特征。第三章重点聚焦仫佬族傩舞本体形态。第四章以形态为基点,阐述仫佬族傩舞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主要探讨仫佬族傩舞的当代转化和发展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泉州南音、泉州刣狮(石狮狮阵)、舞龙(石狮)、石狮端午闽台对渡文化、五祖拳、彩扎(石狮糊纸)、石狮灯谜等。“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为每年的端午节在福建石狮蚶江举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为主题,突出闽台文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
关于民国北京的研究,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热点。本书为青木文库所藏民俗图像资料,包括《新春画册》2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1册,共计4册。这批图像资料是青木正儿在1922年6月、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在华期间所收集,绝大部分内容与北京有关。这批资料与东北大学青木文库所藏图像完全没有重合,后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