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长卷是在2022年上海居家期间,由李政道研究所(简称“李所”)所长张杰院士策划设计、李政道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经过33次线上讨论,共同创作的现场长度达600米的艺术品。长卷以“天问”开篇,再现了始于大爆炸的138亿年的宇宙历史和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的求索与认
本书是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哲学研究所的科学史教授奥马尔·纳西姆的科技文化史作品。作者认为,天文学家的观测椅不仅是图像,还是一件物体,它连接了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该书从物质文化史切入天文学的发展,具有跨学科的独特视角作者提出一个原创框架:天文学家的观测椅连接了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讲述了一门特殊科学的故事,蕴含了一种特定的历史
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完整、科学记载,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至今已经2164年。二十四节气纪年法,是淮南王刘安和八公等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纪年法的科学依据,是根据北斗斗柄、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十二音律和地球的运行规律,而研制出来的
本书系统探讨了致密气藏储层精细描述的理论与技术。通过沉积相类型与分布规律的研究、砂体展布特征与储层物性的综合评价,逐步揭示了影响致密气藏储集特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深入研究,结合储层分类与成藏规律分析,系统归纳了有效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有效砂体的空间叠置规律、沉积环境的
本书分为三部分,共12章。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5章)主要讨论了大气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第6章至第8章)主要介绍了必要的流体动力学背景知识,并以大气为例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第9章至第12章)主要讨论了海洋环流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本教材是为适应新时期地质类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和地矿工作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共12章,分别阐述了矿田构造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等,矿液运移的动力、通道和方向,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侵入体及接触带构造和火山构造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岩浆-热液矿床、沉积-热水沉积矿床、变质矿床和油气矿床聚矿构造系统的特点和控矿规律
本书从地下工程中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稳定性及其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基于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结合声发射监测、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等技术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完整岩体硐室围岩和节理化岩体硐室围岩(含平行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含交叉节理岩体硐室围岩)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静态力学特性、能量演化与分配规律、声发射性能变异细观机理、渐进式失稳破
全书共分4篇22章,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方法、地震资料解释方法与技术等内容。在《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和解释》一书的基础上,本书加强了对地震勘探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阐述,增加了经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本书以理论指导实践为特色,内容全面、实例丰富,具有广泛的适应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外情报机构窃取的重要目标。本书依据最新保密法律法规、保密标准和相关领域保密规范,结合地理信息工作实际,系统介绍地理信息保密工作形势、地理信息从业人员必知的保密常识、涉密地理信息生产、保存、
地震动是造成工程结构地震破坏的原因,定量评估地震动对结构的破坏作用对于合理选取设计地震动进行抗震输入非常重要。全世界地震工程科学家和工程师面临的一个始终未解决的难题是:怎样科学地评价地震动对工程的破坏作用,以及怎样对迄今为止实际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记录按其对工程破坏强弱进行比较和排序。本书从地震动记录本身特征出发,逐步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