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飨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涉及周天子招待国君、诸侯招待贵族、贵族之间等不同层级。历代礼学史上对于飨礼聚讼千年,未有定论。该书利用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结合相关传世礼典文献,以先秦至东汉时期[即一般所言“早期中国”(EarlyChina)所述时段]燕飨礼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祭礼与飨礼的关系、飨“尸”的过程,以及古礼中“宾道
《冶城话旧》系卢前1937年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期间,为张恨水先生所编的《南京人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前后约一百则,其内容均为卢前亲历、亲闻的南京掌故、轶闻。1944年,重庆的《万象周刊》将这些小文汇集,由卢前加写了若干,出了单行本。文章短小简洁,可读性强;不是以往文献之已有,又为报纸读者所乐见;所述内容,虽多为轶闻掌故,
本书为“甘肃文史集萃”第一辑之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乞巧风俗的历史探源来分析乞巧节的形成和历代习俗变迁的原因,并对西和礼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历史、乞巧节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及西和县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对民俗音乐与乞巧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调式、曲词、音域、音阶、音调等入手,探讨了乞巧歌的音乐形态及
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岁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岁祭是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2394例岁祭卜辞进行分期、分类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谨的制度,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
《礼记》过去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其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还有更多有关日常生活中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的做人做事原则,以及立身行世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记录。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经验的累积,也是符合我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有着重要
本书对先秦时期楚国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了系统考证、分析,涉及饮食、服饰、居室、舟车、婚恋、丧葬、年、歌舞等内容。
古籍善本影印。北宋建隆中,聂崇义根据世传六种三《礼》旧图,参互考订,撰成《新定三礼图》,表上之。共20卷。卷1—19依次是冕服图、后服图、冠冕图、宫室图、投壶图、射侯图、弓矢图、旌旗图、玉瑞图、祭玉图、匏爵图、鼎俎图、尊彝图、丧服图上、丧服图下、袭敛图、丧器图上、丧器图下,卷20是原书目录。全书对《三礼》涉及的名物礼器
景颇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董萨”是景颇族的祭司。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景颇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下来的,其中,“董萨”是精通民族语言、通晓民族历史、掌握民族文化的人群,是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人,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该书作者用3年的时间走访了德宏州各县市、乡镇比较有威望的“大董萨”,收集大量的素材,从中
浙江传统庙会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商贸价值、哲学价值。笔者通过长期调研及实践探索,对浙江庙会文化进行挖掘与梳理,从社会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层面对浙江庙会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文化内涵进行合理转译,并将其与当代生活融合、转化与创新,利用数字化平台与新媒介,增强庙会与民众的交流与体验,实现庙会的价值重构。望借此能真正展
本书分为十二课,围绕十二个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即姓氏、生肖、诞生、寿辰、婚嫁、丧葬、节日、节气、祭祖、服饰、民间信仰、民间智慧。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将中华传统的精髓特点、礼节禁忌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主要人物是和读者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代入感强,可以使读者更好地身临其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书中“民俗小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