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自己的学术回顾为主,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为其学术生涯的自我反思及总结,题为“路难心静”;“下编”则以“会通”来搜集相关“学友文序”,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作者在各种学术场合的致辞或发言,二为作者给学界同仁所写的序言或相关文集的前言。书后“附录”部分包括作者学术简介及其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章目录。
讨论中国宗教问题,会面对“中国有无宗教”和“儒教是不是宗教”两大根本问题——这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梁启超等人给我们留下的问题。本书会触及当今中国学界对这些问题的质疑、诘问、探究和解答,并论及对儒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等中国信仰特色的见解,讨论中国宗教的文化建设及其“中国化”发展方向等问题。
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得出一个核心观点: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朱克曼认为,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
位于婆罗洲上的山口洋(属印度尼西亚)是海外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这里每年正月十五(CapGoMeh)的乩童游神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山口洋的华人称正月十五为“正月半”(ZhangYetBan),这一天晚上举行的乩童游行活动和前一天(正月十四)所举行的“洗街”或“洗路”仪式有密切关联。本书通过对集中于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的神庙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作者不关注信仰的内容,而是从根本上思考人们对信仰本身的态度。沙甘先向我们解释了宗教信仰如何在中世纪欧洲备受推崇,被当作是一种与判断、思考、感知截然不同的精神力量。然而随着新教革命的爆发,人们开始讨论宗教信仰与知识的关系,以及它与物质层面上认识方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惊艳后世的制度和文明? 为什么只要读懂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解读西方大部分经典和隐喻便一马平川? 希腊神话、城邦制度、雕塑建筑、悲剧哲学……古希腊的荣光照耀着整个人类历史,堪称西方文明之源头和典范。 照见古希腊文明的上下2000年,领略古典之美,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赵林教授研究西学4
澳门每年不同时段进行的仙佛节诞活动,大都传承了百年甚至数百年,时至今日,依然年年举办,热闹非凡。节诞的不少项目已列入或正在申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年节诞》一书对澳门土地诞、包公诞、北帝诞、妈祖诞、鱼行醉龙节、浴佛节、谭公诞、哪吒诞、鲁班诞、观音诞、关帝诞、康公诞、华光诞等13种百年节诞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相
本书分为总报告、各大宗教报告、热点报告和专题报告四大部分。“总报告”以“坚持中国化方向开启中国宗教发展的新时代”为题,在推进各大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为构建一个新的全球伦理作出积极贡献,是中国宗教研究者的学术责任和神圣义务。“各大宗教报告”,从七个维度讨论了总体的发展情况和主要问题。“热点报告”,聚焦于“神圣”问题与中华
该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组织24位同事共同编撰、梳理的1949年以来中国学者对五大宗教及其他新兴宗教的研究成果,并邀请了11位学者对不同章节进行了细致审稿,紧扣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考虑到跨学科、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完善了自身的科研组织方式,促进了宗教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及互动,在一
宗教社会学(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