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行有真谛,人情往来有规则。这是一本关于“领悟”的书,探讨如何领悟这个世界、悟透这个社会,进而成为职场达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一个人,早晚要进入社会。
即便大学毕业留在学校,也是进入社会。学校,是另一种类型的社会。
一个人,只要没有那份啃老到死的心安理得,必得找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哪怕是骑驴找马式的过渡。
社会不像教科书中描绘的那样和谐美好,职场更不是你想象的那般公平合理。一旦运气稍微差一点儿,便极有可能遇到讨厌的老板、糟糕的同事,还有检验你忍受能力的制度。
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做与不做,是否直面,那些人、那些事就在那里,有增不减。你可以忍,也可以认,忍不了还可以滚,但环境绝对不会改,他们依然理直气壮。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现在的社会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才,况且你未必是他们眼中的人才。
当然,人怂不能怨社会,关键是怨也没用。
社会不会因为我们个人改变,老板不会因某人抱怨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改变,必然被别人改变。
不知道我们是被父母惯坏了,还是被老师教育坏了,总之在进入社会的初始阶段,时刻能体验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巨大落差。
这是为什么呢?是差人呢,还是差事呢?
人丑多读书,点背多思考。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第一章幸福有定律,没有定势 /
有什么样的能力,过什么样的日子 /
钱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
坐别人的车,走自己的路 /
人生的“黄连”,不要扒开要囫囵吞下 /
嗜欲深者天机浅 /
思维的固化 /
无用之用 /
年轻时越折腾,收官时越狼狈 /
底线不碰,将来无悔 /
第二章成功很简单,只是人复杂 /
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 /
出场,你就胜了八成 /
年轻时不将就,年老时不挑剔 /
年轻时不要瞎着急 /
人生如高台跳水,动作越少越安全 /
人生在世,别太用力 /
弱关系才是关键 /
选择与偶然:决定人生高度的双子星座 /
谨守分际,把握分寸 /
第三章读不懂女人,就掌握不了生活 /
男人把女人逼坚强了,就可以滚蛋了 /
做父母也有“有效期” /
女人决定男人幸福指数高低 /
第四章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
伤有所成 /
多变近乎诈 /
来唱高调的,必是得利人 /
轮到他人的,都将轮到你的头上 /
恶人自有恶人磨 /
假如他人辜负了你 /
三五个人决定你在单位待得爽不爽 /
谁的人生没有出乎意料的部分? /
不负此生 /
合法伤害权:草根们的狂欢 /
这个社会比我们想象的进步快 /
我们社会的童稚化倾向 /
谈势利 /
没有人能够随便成功 /
弱关系才是关键
学生时代上政治课的时候,接触了很多经典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其中最容易记住最好理解的一句。然而在社会这个江湖上20年混下来,发现虽然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终极定义,但弱关系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功立足和顺利发展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梅格·杰伊在她的演讲《20岁一去不再来》里,分享了一条重要的道理:社会中许多机会是从弱关系开始的,不要把自己封锁在小圈子里,走出去你才会对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认识。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关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早已有了足够的认识。甚至老外也很明了中国社会的这个“明规则”,来到中国学会的第一个高难度单词有可能就是“关系”。他们来此没多久,便明白了在咱们这个社会,要想顺顺当当地把事情办好,得有各种各样的“关系”。
但在我们约定俗成的概念里,所谓有用的关系、强硬的关系、用得着的关系,八成都是建立在“强关系”上。所谓“强关系”,是指建立在血缘(有血缘关系)、亲缘(有亲属关系)、地缘(有地域联系,如同乡)、学缘(基于同学情谊,如同窗、校友)、业缘(同一行业从业人员)等五缘基础上的关系。我们对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泛泛之交的、点头交情的弱关系,基本上流于表面的面缘。
事实却是,除了至亲,其他的那些强关系,很多时候不抵弱关系。八成看起来关系很铁的亲人,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在关键的时候往往并不会给我们提供真正有用的帮助,坦率地说,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愿意看你有点事情,沾上麻烦……我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我们自认为的所谓强关系,是以我们现在的社会地位确定的,它其实并不牢固坚定,一遇到事情,强关系可能立马转化成为路人关系。有一句古话叫“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抬”,说的就是很多看似很亲密的强关系,其实是用胶水粘合起来的,情形一变,关系立马脱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了某些亲密关系的不可靠:你笑的时候,跟着你一起笑;你哭的时候,他一笑了之。
另一方面,大多数我们主观上认为不善于言谈或者看起来并不容易接触的人,与对方只有点头之交的人,只要我们愿意放下身段稍微耐心点与他们交谈,即便很久没有接触了,只要关键的时候不是出于约束他人的原因,很多人都会伸出帮助之手。
因此,请善待身边那些泛泛之交的人。很多时候,我们要想获得某项业务突破、克服某种困境,可能都得依靠弱关系。也许是一次随意的招呼闲谈,也许是急难中的到处求助,也许是广种薄收的业务推广……那些只有一面之缘的、点头之交的、交情泛泛的人,可能就会伸出热心之手,帮助我们,成全我们。这时候,我们会觉得,陌生的“熟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跟他不熟”,是很多人在寻求帮助、开展业务时,畏惧向不熟的“熟人”开口求助或推广的心理定势和口头禅。事实上,人际交往就是一个由不熟到熟的过程。俗话也有“一回生,二回熟”的说法,所有的“我跟他很熟”都是从“我跟他不熟”开始的。如果一直拘泥于不熟,那人们永远不会相互熟悉起来。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我们像传销人员一样如狗皮膏药般贴到认识的人身上,无休止地推销产品;也不是让我们成为“事儿妈”,经常有这样那样的事情需要麻烦别人。我在这里只想强调,有很多渠道,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拒人于千里之外,眼光如豆只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头来只会过出一种局促逼仄的人生。很多时候,“熟悉”的陌生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值得交往。
这一点,国外老百姓的做法可能比现今的我们亲切得多,尽管他们不像我们这样,交往的时候常常不分你我,亲密无间,他们那“有间”的人际交往准则,却也为陌生人的交往定下了温馨的规矩。我们看美国的热播剧比如《绝望主妇》之类的,便会发现,那些主妇在新搬入一个社区后,老邻居新邻居之间,会主动地做些寒暄交往工作,诸如送点自制的点心给邻居,周末开个家庭聚会与邻居们聚聚……比起我们现在住的商业住宅区,小区业主之间那副“进进出出相碰,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要和睦得多,温馨得多。
理性地说,强关系的辐射力毕竟有限。我们有再强大的工作生活圈,有再多的人脉,也不能囊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事务。大力经营弱关系,亲密自己的“不熟”圈子,是提升我们生活和工作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30多年前的马云,已经为我们做了正面示范。
2016年,一则关于马云早年与一位澳大利亚男孩一家交往的旧闻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跨国友谊给少年马云的人生带来的转折,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马云。
1980年,澳大利亚男孩大卫·莫里(DavidMorley)随家人到杭州旅游。一名瘦弱的本地男孩凑过来问好,希望跟他对话,练习英语。就这样,莫里跟马云成了笔友。
1985年,马云受莫里一家邀请去了澳大利亚,所见所闻令他大开眼界。马云发现,跟中学政治教科书中所说的——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像他原先想象的那样水深火热,也用不着我们去拯救。相反,如果我们不迅速发展,我们恐怕将“被拯救”。
在莫里一家人的帮助下,马云练就了很高的英语水平,这为他以后受聘某企业,并代表企业去美国向合作方讨要债务奠定了极好的语言基础。正是那次美国之行,马云接触到了互联网,大受启发,认定这是一种即将颠覆整个社会运行规则的新生事物,回国后一头扎进互联网领域,创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
与马云情同父子的老莫里曾开玩笑说,自己可能在无意间启发了日后的中国首富。
2004年,马云专程去澳大利亚看望临终前的老莫里。马云儿子的名字,也暗中契合了老莫里的名字发音。这一切都表明,1980年在西湖边上与莫里一家人的相遇,曾怎样地改变了马云的人生轨迹。
成功人生,弱关系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