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
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在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定义、形成背景、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及特点进行探讨和归纳的基础上,全方位介绍其内涵及研究现状。其主要特点是断代研究,对邓小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相关论述、实践活动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体研究和比较研究,分别从人才观、质量观、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本书是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全面、系统、深化研究的新成果,是相关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前 言 本书是四川省双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重点课题“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川教函[2013]299号,课题编号:GZY13A02)终结性成果,也是课题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协作单位涉及川内五所高职院校、教育机构,课题负责人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周华银副教授,课题组成员有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玉华教授,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贾玉铭教授,广安市教育局曾长东局长,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永龙教授、甘华银副教授、彭彤彦副教授、周小雪老师、陈荟瑾老师、林光余副教授、姚光红副教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文觐鳌教授等,共计12人。在课题攻关及研究过程中,周华银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研究计划,召开研讨会议,统稿,担任丛书及《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主编;陈永龙教授负责研究进度协调,担任丛书及《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主编;陈玉华、贾玉铭教授负责理论研究与项目指导,担任著作主审;曾长东先生负责组织征文评选活动、理论研究及指导,担任著作《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主编;甘华银、彭彤彦、陈荟瑾、林光余、文觐鳌、姚光红等分别承担资料收集与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周小雪承担结题资料汇编及理论研究工作。经课题组共同努力,课题于2013年10月开题,历时两载,终于完成任务,研究成果得以形成著作2本,60万余字。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已结集为《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于2014年8月公开出版;现呈献给读者的,是其核心研究成果之大成——《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明: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人们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提炼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思想,催生理论的产生和升华,进而进一步指导新的实践。本书循“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概论,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报告,旨在概要体现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全貌。第二部分,为各历史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即第二至八章),包括邓小平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及相关论述与对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简要分析,是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也是对第一部分的实证。这部分循邓小平革命生涯各阶段展开,主要基于《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邓小平文集》《邓小平自述》等权威公开出版物选取研究史料,展开研究,系统展示课题组整理的研究资料,也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便利。第三部分,主要是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研究(即第九章),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人才观与质量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第四部分,主要是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性研究(即第十至十一章),内容为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与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包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概要比较研究,以及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研究、领域研究展望。 本书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注重实证性研究。研究团队从实际出发,将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萌芽的发端即形成的逻辑起点追溯至其留法勤工俭学生涯及其留学归国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且持论皆有所本。二是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本书全方位梳理、揭示了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构成内容、形成过程、思想基础、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性,并与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因而具有系统性、深刻性。三是研究成果原创程度较高。全书凡十一章,皆为课题团队分工合作研究所得,且多为首次发表。四是研究团队的草根性。课题研究团队成员皆为邓小平故里四川职业教育界之一线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其研究视角反映了部分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注点和理论视野。 本书撰稿具体分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周华银撰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章至第八章;彭彤彦撰第九章第一节、第五节;姚光红撰第九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林光余撰第十章第一节、第二节;周小雪撰第十章第四节;甘华银撰第十一章第一节;陈荟瑾撰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三节。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文觐鳌撰第二章第三节,第十章第三节。 囿于作者学识浅薄,陋闻鄙视,初次驾驭双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常觉力有不逮。需要指出的是,《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成书和课题研究期间,陈玉华、贾玉铭、陈永龙三位教授和曾长东先生为团队提出的研究策略和方向指引,是本书成功的关键。 除了领导关心,朋友鞭策、相助,本书能够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得风气之先。生我之古蜀大地,素有敢为天下先之风气,养我育我之邓小平故里广安,则素有崇尚伟人风范、实践邓小平理论的风尚,全国唯一的“邓小平研究中心”即挂牌于此。经年每有相关重要研讨活动,名流云集。 同仁邓廷奎教授新作《近十年来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视吾为本研究领域近十年之代表人物之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只不过与团队一起尽力而为吧,被封代表,实在惭愧。 本书出版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力资助,在此谨表谢意,并对本书各位编辑、审稿人员付出的辛劳一一谢过。课题相关研究,多引用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等所录重要史料,在此深表感谢。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概论》编成,唯一可憾的是限于研究经费短缺,研究团队所获取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极少。他年有幸,定到世界职业教育事业及其研究高度发达之马克思故乡一游。 是以为记。
周华银 2015年12月20日于广安
周华银,现任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文教学和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兼任学院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主持、主研省、市级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重点课题5项,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出版《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选》《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荣获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目 录
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第四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五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第六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留学生涯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邓小平赴法国、俄国求学经历 第二节 邓小平留学生涯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留法勤工俭学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邓小平早期职业教育思想初探 第一节 邓小平早期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节 邓小平在江西苏区时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邓小平在长征时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第四节 邓小平早期职业教育实践浅析 第四章 邓小平抗战时期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节 邓小平抗战时期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节 邓小平抗战时期职业教育思想浅析 第五章 解放战争及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三节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 第四节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邓小平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与论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及论述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八章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节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与相关论述 第二节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第九章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研究 第一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 第四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之人才观 第五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之质量观 第十章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发展性研究 第一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对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节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跨越 第四节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十一章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与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第一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与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第三节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展望 一、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 (一)职业教育概念及其演变 职业教育就是向国民“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国民职业思想、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标准分类法》中这样表述:职业或技术教育,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 1906年,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实业教育”:“实业教育者,专门之教育也;专门教育,固继普通教育而后施。”1914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实利主义教育”,即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强调不仅要给人以普通文化知识,而且给人以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给人一定的职业训练。 受实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启发,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后来在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时改称“职业教育”,说:“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又说:“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他明确地指出:“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后来他又把“伤兵职业教育”“裁兵后之职业教育”等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4个,即“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 (二)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根据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我国的职业教育指的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外延包括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即包括颁发学历证书的职业学校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单从职业学校教育的办学层次看,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个层次;而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职业培训、中级职业培训、高级职业培训。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说:“职业教育是个统称,它既包括技术教育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普通职业学校教育,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种职业培训,都属于广义的职业教育范畴。从职业教育的对象,即受教育者的结构层次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包括从业人员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入职教育,也包括从业人员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或成人教育,以及转岗或再就业培训。温家宝认为,职业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面向城乡需要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第二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的培养;第三层次,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其正是从广义的职业教育这个角度而言。 再从学科发展的趋势看,实际上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呈现出一种交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职业教育”概念包含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职业教育”的概念包括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与目前大量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基本一致。 (三)邓小平职业教育观的范畴 纵观邓小平对职业教育的论述,不仅包括职业学校教育,也包含了其他各种形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总而言之,邓小平所论及的职业教育及其所秉持的职业教育观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教育观或大职业教育观。 二、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一些论者表述为“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或“邓小平的职业教育思想”,而另一些论者则以“邓小平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或“邓小平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称说之。龚双江在《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职业教育思想》(《职教通讯》1998年第12期)中提出“邓小平的职业教育思想”概念,他认为“邓小平的职业教育思想从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着手,在本质上揭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运行规律,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王建勋、黄立志在《试论邓小平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中提出“邓小平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概念,认为“邓小平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补充,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技术大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余各家观点,在此不一一赘述。 对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和邓小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后,我们认为,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可以表述如下: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是指邓小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方针、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论断和观点。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2]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方针、教育质量观、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发展观、办学目标、经费投入、职业教育改革、技术人才任用激励机制、职业教育办学论等方面。 邓小平除倡导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教育之外,还主张发展包括“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在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职业中学的一部分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既是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协调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提出并构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从初级到高级,普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职业学校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并举的立体、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时代性、超前性、立体性、开放性的特点。 邓小平既是一位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一位职业教育组织者和实践者。“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观点的确立,是其职业教育思想萌芽的标志。[3] 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是在其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或者形成,跟中国20世纪初的职业教育思潮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或者说,具有接受职业教育背景、改变邓小平一生命运的留法勤工俭学经历,对他日后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
[1]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2] 周华银:《论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3] 周华银:《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职业教育研究》,2010(03)。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