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藏人的肖像拍摄手记,不仅真实记录了三百多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藏人的面孔,还带出了拍摄过程中精彩有趣的见闻,以及隐藏在这些面孔后的种种故事。
从2008年开始,作者──一个普通的重庆女子,奔波往返于中国各大藏区寻访藏人,西藏、四川、甘肃、云南、青海……行程总计近十万公里。
这三百多名藏族文化名人,是藏族各个文化领域中的精英人物,他们有专业学者,诗人作家,民间艺人;有藏医传承人,天文历算家,手工艺者……可以说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藏人文化。通过对这些藏族文化名人“相”的记录,以群像的方式勾勒出了现代藏族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剪影,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震慑人心的一张张面孔,也是整个藏族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整个拍摄过程的点滴,从拉萨到重庆,从康定到成都,从兰州到西宁……以日记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来展现其独特的经历。其中有发生在旅途过程中的趣事,有隐藏在拍摄者背后的故事,有藏地独特的风俗风貌的记录,有作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自己对藏地藏人的深入思考,有三年拍摄经历的成长与感悟……另外,本书还配有大量拍摄花絮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藏地藏人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个独特的视角将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了解、感悟藏人的方式,读懂一个与平常观念中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西藏。
《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2》 时间:4年。里程:100000公里。 无关风景与风俗、转山或转经,只有人。300个藏人。 一个内地女子奇妙的藏地“转人”之旅。
黄静薇,女,一九六零年代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自由摄影师、文化商人、旅行者。
2009年9月29日。夏河。
夏河有传说中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同时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和续部下院。1709年创建至今300余年,鼎盛时期僧人达到4000余人,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大名寺。 顺利到达夏河,见到了心中的拉卜楞寺,占地面积比想象中大很多,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从外观上看,有点像土木和石木的混搭,经过常年风化的寺庙,有些局部失去了原有的轮廓,剩下的是沧桑。不用想象就可以直接穿越到达历史的过去,在风中,在每一粒沙尘,一块石头,一片砖瓦中。
我不敢去触碰,因为自己的凡俗和对宗教的敬畏。门前膜拜,没敢进去寺庙主殿。
夏河只拍两个人,老藏医丹考和弹唱大师华尔贡。
只听人说丹考大师在拉卜楞寺藏医学院讲课,其他任何消息一概没有,更别说住址及电话,一切得靠自己去打听。还算顺利,几问下来就找到了大师的住处,但家中无人。等了半小时,大师带着一群小喇嘛回来了。可因为语言不通,不管我怎么努力讲解,他还是没法听懂我的来意。他不停地摇手表示拒绝拍照,看我背个相机定把我当作游客了。人生中的有些机会我们只能拥有一次,既然千里迢迢找到这里,想尽一切办法也绝不能放弃。我开始像打哑语一样比划,汗水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僵持了近一个小时没有任何进展。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撑着我:必须拍成功,不达目的绝不离开!
一群照顾大师的小喇嘛围住我看,对于他们来说我是一个新鲜的外物,他们间说的话应该是安多藏语。从来没有这样倍感无助的着急过,渺小的我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眼泪从胸腔直接涌向眼球,热乎乎的感到阵阵肿胀,所有执着的付出、坚强和理想都在瞬间被瓦解。不能哭,不能那么没用。 正当时时,一个小喇嘛突然冒出一句普通话。真是悲喜交加!我不顾与僧人间的禁忌,使出重庆妹子的泼辣劲,噼里啪啦朝他的胳膊打去,他明明会说汉语,为什么却故意不给我翻译?小喇嘛见我真的很生气,才一句一句地把我的来意翻译给大师听。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小喇嘛为我们搭起沟通的桥梁,大师接受不接受拍摄是一回事,至少不能让我莫名其妙的吃个闭门羹。
大师谦虚的竖起小拇指,一边笑着向我摇手。我依然不退步,实在不行就来个霸王硬上弓,我用同样的手势竖起大姆指回敬他:“您是藏族医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这本书里不能没有您!”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执着和倔强的人。我说服了他。
大师问我多少岁,我回答40岁,他使劲摇手说我骗他,并说我怎看都只有20多岁。这样的赞美算是一点暖暖的欣慰吧!当我起身要告别的时候,他却拉住我的手叫我再坐下,并叫侍者拿出水果和糖果热情招待。没想到的是,当我再次坐下还没有2分钟的时间,刚把水果接在手上,大师居然靠着墙上睡着了。多么可爱和值得尊敬的老人,把我折磨一番后,一边聊着一边又像一个疲惫困倦的小孩子匆匆入睡了。
我轻轻起身,悄然离去!
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吉祥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