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生命与本源
(一)生之谓性
性是什么,孟子说“生之谓性”。宋理学家程颢说生就是性,性就是生。在甲金文里,“性”直接写作“生”;生承载着性的含义、功能,换言之,生就是性的异体字。因此,若要理解“性”的奥秘,就得从“生”字入手。甲骨文中的“生”,下面一横代表土地,上面为植物出苗分枝之象。这是初生的幼苗吧,是的,古人一定很关注,特别是农人,田野的稻米种子等何时出苗啊,能否平稳长大啊!
幼苗一天天地生长,古代圣人也注意到了。他关注的重点恐怕不是实际功利方面的,而是思考禾苗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这有点像生物学家的理论思维。圣人一定感悟到禾苗有一种类似尼采讲的生命意志——顽强地往上生长。他发现禾苗一天一个样的成长(生啊生!有点像新生儿日长夜大),不由感叹“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变易、变化。许慎也意识到了生命的这种进取精神,他在《说文解字》里把“生”定义为“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生就是进,是上进。这是一种抵抗地心引力的“逆袭”活动,是不断地克服引力而获得的前进动力。古文字学家认为,生的古音为“shang,今湘湖方言仍读此音”。生,《广韵》所庚切。庚字的古音是gɑng。所庚切音为shɑng。生古音念shang,与“上”音相通。因此,生就是上生,向上的生长。这是追求“上”界——天空阳光的生。
根据易理,阳气是上行的能量(如人体督脉的阳气从尾闾向上行),生的上长性便是阳气的运行。阳的本源是太阳,世界各地普遍流行着太阳崇拜的神话故事,本质上反映了初民对生命的期盼和敬畏。中国的太阳神包括伏羲、義和、黄帝等。经之首的乾卦,为纯阳之卦,爻辞以龙作为阳性生命力量的象征,从初爻、二爻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到五爻的飞龙在天,龙的逐级上升体现出生命的节律。
生的阳性上升属性自然是性的本质,所以许慎说:“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若以生命向阳的本能讲人性的话,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也就理所当然。其中善从羊,而羊与阳相通,民俗三阳开泰即画着三只羊。这里“性本善”暗含着心性向上、生命朝阳。
再回到“生”的禾苗生长上。“生生之谓易”究竟是如何变易的?人们观察到出生的苗,左右生出叶芽,接着又生出四片叶芽、八片叶芽……这样一直发育成完整的农作物。这如同《周易·系辞》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禾苗的生长过程,种子便是其太极,为原初状态,而后一点点的生发。
易由太极的分化过程体现了生物发育、分化的过程,在形体上表现为成双结对的分形。这是一种自相似、自复制的生命自组织现象。自相似性的形态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诸如连绵的山脉、河流、飘浮的云朵、树冠、花朵、大脑皮层等。20世纪70年代,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enoitB. Mandelbrot)把这些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称为分形(fractal),创立了分形几何学(fractalgeometry)。
其实,较之分形、自相似等复杂性理论,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出现过一个更为通俗的学说:生物全息论。这是从中医穴位的全息构成出发,延伸到生物领域的。如植物的叶片形状,往往与该植物整个形状相似:针叶树长得细细长长的,其叶子细长如针。这便是“生”的自相似。“生生之谓易”,也就是幼苗一个个出芽生成,不断地自我复制、自相似地成长,而形成一棵从树叶到树冠、果子,各个层次的全方位全息。
相似而相亲,这便是“姓”,因而也是同姓同族而来的性。作为同一个母体诞生的个体,彼此间因“姓”而相似、相亲,从兄弟姐妹到族人、乡亲,同姓人延伸着生命的整体。从前村口的大榕树,便是村民聚会、集市、过节的地方,以树的生生全息衬托出人的生生亲情。
全息就是相似,微小的局部与整体相似,一叶知秋。“生”字的两根苗芽作为植物初始态,是其成熟形态(完整的农作物或树木)的缩影。同样,人的幼年行为也反映了成年后的整体特征,所谓一岁看三岁,三岁看八岁,八岁看终身。而抓周民俗以周岁幼儿随机抓取手边器物,来暗示其将来的喜好,由此说明成年后的整体特性。据说钱锺书周岁时,家人让他抓周,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玩具、糖果、什物等。对此钱锺书唯独选择了书,因此取名“锺书”。果然,钱老一生爱书。
“生”是出苗,是起始、起源状态。而在维柯看来“出生与本性就是一回事。”这说明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意味着作为人性、物性等本质属性的“性”,与出生态或初生态的“生”,本来也就是一回事。这样,“性自命出”可以理解为“生”的初始态,显示了其天命本质。
初始态,也是稚嫩态,想想婴幼儿的细嫩、水灵和纯真,也就是刚刚开始人生的那种状态(“人之初”),你会感到很亲切,真切地感觉到什么是“率性”之美。而早上梦醒时分的朦胧状态(如庄子所说的梦蝶境界),象征着新生,也是初始本真态。
初始态让人有“新生”的感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初始态:前往陌生地探险、结交新朋友、新生入学、进入新的工作岗位,以及结婚——做“新人”,怀孕生育大变身。孕妇的怀孕期间生理心理的变化,主要是激素水平的变化,所谓带走老病。这些“新”的环境(物理的、文化的、人事的),都会带来新鲜、好奇,乃至期待。有的人“喜新厌旧”,乐于变迁,经常“跳槽”,以求新奇;说到底,其人渴望回到初始态,一次次地更新心理的“皮肤”。
这就是“初来乍到”的新!汉字中,有个副词——“才”表达了这样的情境和心情:才来、才回、才会、才明白等。
其实,才的本义正是草木初生,从地下冒出之形,为初始义,“古亦用此为纔始字”,引申为副词表示开始。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商务印书馆,第8页。才,加上土,便是“在”(《说文》:“在,存也。从土才声。”)这与“生”字完全同构,同样显示出“在”的生生不息、在在处处。
“在”是很普通的字,对应的英语为at。自从因特网网址邮址出现那个带圈的@,“在”之at大显神通;继而微博世界的“艾特”(@),无比鲜活地传递着你我他当下的存在——心愿、情感和意见等。艾特之“在”让人无时无刻地进入“初来乍到”的新奇和变易中。
艾特了“在”,“存”也就出现了。“存”从才从子,既有初生的草木,又有初生的赤子,强化了初始态的特性。这样,“存在”(tobe)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名词,原本是草木之出土、胎儿之降生的活脱脱意象啊!
古希腊语有一个词physis,一般表示整体的存在。其动词phyein,意指“生长”。海德格尔认为physis的原意指“从自身绽放的东西”,就像说玫瑰的绽放。physis后来演变为自然、物理等不见生机的抽象概念,而其原初意象却与“生”“性”“才”以及“存”和“在”遥相呼应。
存在就是在场(present)的真切,如演唱会现场、足球赛场,那是各类粉丝聚集的地方,充满血管贲张的兴奋、无所顾忌的互动。这样的存在,也就是生命的律动。因此英语中的存在(to be),也可以翻译成生存、生命。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台词:生还是死,这就是问题(tobe or not to be ,that’s aquestion)。这里to be便是存在,是生命。
当我们说对某人某物感兴趣时,也就是进入存在的生命张力中。兴趣的英文为interest,由inter(在……之间)和est(存在)组成,正好体现了进入存在的真切状态。进入存在,一切变得生动活泼、潜力大增(参见第十三章第一节)。有关兴趣的格言反映了存在生命态的基本特性: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记忆(歌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木村久一);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