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第二版)》2010年出版以来,深得各方好评,使用《财政与金融(第二版)》作为教材的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工学结合、理论性和实用性均较强的教材。《财政与金融(第二版)》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以及相关案例,对于对财政学和金融学感兴趣的学生和职场人士,均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财政与金融(第二版)》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部分篇幅过长,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财政方面和金融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政策。如财政方面,从2013年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金融方面,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于2010年原教材编写时有了调整。再者,5年来,财政方面和金融方面发生了许多薪的案例,原本新颖的案例,现在略显陈旧,难以与时俱进。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情况加以修订补充,既是教材紧贴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逐步完善的必经步骤。另外,各校教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如部分教师反映,原版中的课后习题,没有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这样不利于自学者的学习,同时原版教材没有随书教学课件,缺少教学便利性。
《财政与金融》原是列入国家教委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的一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由顾秀英、单秀娟、李辉、刘晶、孙晓莹五位教师集体编写,顾秀英、单秀娟任主编。
本书2010年出版以来,深得各方好评,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一线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工学结合、理论性和实用性均较强的教材。本书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以及相关案例,对于对财政学和金融学感兴趣的学生和职场人士,均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本书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部分篇幅过长,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财政方面和金融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政策。如财政方面,从2013年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金融方面,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于2010年原教材编写时有了调整。再者,5年来,财政方面和金融方面发生了许多薪的案例,原本新颖的案例,现在略显陈旧,难以与时俱进。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情况加以修订补充,既是教材紧贴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科逐步完善的必经步骤。另外,各校教师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如部分教师反映,原版中的课后习题,没有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这样不利于自学者的学习,同时原版教材没有随书教学课件,缺少教学便利性。
这次修订,在避免原版教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为了教材的进一步提升,邀请了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的张素勤副教授和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崔立升、孙志平、董艳老师一起参与教材再版的修订。
修订中,为了适应高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财政部分和金融部分均压缩了一部分理论,并使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了营改增、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更新了先行案例、知识窗、拓展阅读以及课外阅读的部分内容,使教材内容更能贴合时代发展。
同时,为了满足自学者的要求,增加了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随教材配套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提高了教学便利性。当然教材保留了原教材的优点,如编写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扩大学生知识面、突出新颖性等特点。
本次再版的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位同仁团结合作的成果。具体分工为:顾秀英、单秀娟任主编,张素勤、李辉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
任务1由李辉编写;任务2由单秀娟编写;任务3、任务5由崔立升编写;任务4、任务7、任务10由张素勤编写;任务6由刘晶编写;任务8由孙志平编写;任务9、任务13由董艳、张素勤编写;任务11、任务12由孙晓莹编写;电子教案由编写小组共同完成;最后由顾秀英、单秀娟、张素勤、李辉进行统稿、定稿。
由于财政与金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5年4月
上篇 财政篇
任务1 财政导论
1.1 财政概述
1.2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1.3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1.4 财政的职能
任务2 财政收入
2.1 财政收入概述
2.2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任务3 税收
3.1 税收概述
3.2 税收要素
3.3 我国的主要税种
任务4 国债
4.1 国债概述
4.2 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4.3 国债的流通
任务5 财政支出
5.1 财政支出概述
5.2 购买性支出
5.3 转移性支出
任务6 国家预算
6.1 国家预算概述
6.2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6.3 预算外资金
任务7 技能训练
7.1 财政导论
7.2 财政收入
7.3 税收
7.4 国债
7.5 财政支出
7.6 国家预算
下篇 金融篇
任务8 金融导论
8.1 金融概述
8.2 货币与货币制度
8.3 信用
8.4 利息与利率
任务9 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业务
9.1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9.2 中央银行
9.3 商业银行
9.4 政策性银行
9.5 非银行金融机构
任务10 金融市场
10.1 金融市场概述
10.2 货币市场
10.3 资本市场
10.4 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10,5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任务11 货币供求与均衡
11.1 货币需求
11.2 货币供给
11.3 货币均衡
11.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任务1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2.1 财政政策
12.2 货币政策
1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任务13 技能训练
13.1 金融导论
13.2 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业务
13.3 金融市场
13.4 货币供求与均衡
13.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财政与金融(第二版)》:
4.1.1国债的概念及特征
1.国债的概念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中央政府凭借政府信誉,按照信用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2.国债的特征
(1)自愿性。
所谓自愿性,是指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购的基础上,认购者买与不买,或购买多少,完全由认购者视其个人或单位情况自主决定。
这一特征使国债与其他财政收入明显区别开来。例如,税收的课征以政府的政治权力为依托,政府课税就要以国家法律、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依法强制课征。任何个人或单位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而税收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强制性。
(2)有偿性。
所谓有偿性,是指通过发行国债筹集的财政资金,政府必须作为债务而按期偿还。除此之外,还要按事先规定的条件向认购者支付一定数额的暂时让渡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即利息。
国债的发行就是政府作为债务人以还本和付息为条件,而向国债认购者借取资金的暂时使用权,政府与认购者之间必然具有直接的返还关系。
(3)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是指国债发行与否以及发行多少一般完全由政府根据财政资金的余缺状况灵活加以确定,而非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
国债的发行与否或发行多少,并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国家法律规定,而基本上由政府根据财政资金的余缺状况灵活加以确定。也就是说,它既不具有发行时间上的连续性,又不具有发行数额上的相对固定性,而是何时需要何时发行,需要多少发行多少。正是这一重要特征,使得它能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从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国债的上述三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国债的自愿性,决定了国债的有偿性,因为如果是无偿的话,就谈不上自愿认购。国债的自愿性和有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否则,如果政府可以按照固定的数额,每年连续不断地发行国债,而不管客观经济条件及财政状况如何,那么,其结果,或是·部分国债推销不掉而需派购,或是通过举债筹措的资金处于闲置,不能发挥应有效益,政府也可能因此无力偿付本息,甚至可能出现国债发行额远不能满足财政需要量的窘迫情况。所以,国债是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才能构成国债,否则,便不能算是“真正”的国债。
4.1.2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国债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职能的扩展密切相关,同时又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用制度的发展为前提。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的日益增加,仅仅靠税收已经不能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了,这时国家就不得不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一部分收入,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国债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如果社会上没有较为充裕的闲置资金,国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据文献记载,在奴隶社会国债制度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就出现了国家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借债的情况。到了封建社会,借债规模有所扩大,但发展十分缓慢。国债真正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首先,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为国债发行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政府和居民个人作为平等经济主体观念的确立,使国债发展具备了充分的政治基础。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垄断阶段以后,政府的职能范围急剧扩张,财政支出开始膨胀,大规模发行国债成为必要。再次,大量的信用资本是国债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完善的国债市场和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等则为国债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在今天,国债的发展早已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成为世界性的财政现象。不论社会制度怎样,不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无不将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形式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