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徐玲、马家辉、卢勤、莫砺锋、许纪霖、吴文君、赵丽宏、许知远、陈一筠、葛剑雄、郦波、谢英彪、潘知常,十四位名家走上“暨阳大讲坛”,绽放魅力,启迪智慧
诗圣杜甫
莫砺锋
今天的讲座题目是“诗圣杜甫”。按照我的惯例,先讲九十分钟,最后半个小时留给大家交流。有关杜甫的话题想跟我讨论的,我们可以有一个互动。
刚才主持人已经提到了,2012年4月,社会上发生了一个“杜甫很忙”的涂鸦事件。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扬子晚报》记者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说莫老师你是研究杜甫的,请你对“杜甫很忙”事件发表一些看法。因为我不太爱上网,也不用手机,所以消息不是很灵通。我就问什么叫“杜甫很忙”?然后记者就跟我解释: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有一幅杜甫的肖像画,有的同学就在肖像画上进行涂鸦,加了好多其他的内容。我后来上网查了一下,看了一下那些涂鸦的像。对教科书上的人物肖像进行涂鸦,我本人年轻时候也干过。我们当年比较简单,看到物理课本上的牛顿像、爱因斯坦像,没有眼镜添一副眼镜,没有胡子添两撇胡子。现在的小朋友与时俱进了,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候。因为这幅画的线条比较简单,留下的空白比较多,他们有的画了杜甫拿了话筒在唱卡拉OK,有的画了杜甫骑着摩托车在那里飙车。我看了以后觉得有一点点不严肃,所以有点不高兴,我觉得我们对这位诗人要有一种特别的敬畏,要有一种崇敬才对。所以,我不愿意接受采访,就说:“对不起,我没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2012年正是杜甫诞生一千三百周年。2012年底,国家图书馆请我去做一个讲座,也是今天这个题目。我在那个讲座上就对所谓的“杜甫很忙”事件,回应了一下,说了一下我的看法。
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是,为什么要对杜甫表示最高的敬意,为什么不太同意中学生小朋友对杜甫肖像画进行涂鸦。我参观过纽约的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里面有一幅对名画进行涂鸦的作品,他涂鸦的对象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他把蒙娜丽莎改画成了一个男子,加了两撇胡子,画得有点变形。这幅画堂而皇之地挂在博物馆里,西方人认可,并不反感。但是,你随便到哪个地方,绝对不会看到一幅被涂鸦的《圣母马利亚》。西方有基督教文化背景,他们认为圣母像是非常神圣的,你涂鸦别人可以,涂鸦圣母不行,这是不被公众所接受的。我对杜甫画像也有类似的感觉。下面我们可以看一看为什么。
“诗圣”由来: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他一生的光辉评价
杜甫被称为“诗圣”,不是哪一个人认定的,也不是古代封建社会哪一个皇帝赏赐的,而是千百年来的读者和人民大众对他的一个光辉评价。
一般来说,凡是在各行各业里干得特别出色、成就超凡入圣的,我们就把他称为×圣。聂卫平围棋下得好,我们称之为“棋圣”;王羲之书法好,我们称之为“书圣”;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诗圣”当然包含一种含义,他的诗写得特别好。杜甫的诗歌,千锤百炼;杜甫写诗的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一生的心血都花在诗歌写作上面。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你要想学习一些古诗,那么读唐诗三百首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但是你要想写得好一点,特别是如果想要写律诗,写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那么你就读杜甫。他的艺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这是一个方面的意义。但是古人称杜甫为“诗圣”,更重要的意义不在艺术上面,而在他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所展现出来的胸怀和人格,在这方面古人认为他超凡入圣,达到了圣贤的境界,所以称他为“诗圣”。
“诗圣”这个名称,我们简单地查一下文献,大概从明朝开始,就明确地说杜甫是“诗圣”了。但这种观念、这种思想、这种意识,应该说从北宋就开始了。北宋离唐代最近,北宋的诗人从唐诗中寻找古典诗歌典范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杜甫,他们觉得杜甫具有最高的典范意义。我们可以具体来看一看,北宋人说杜甫是诗歌中的圣贤,他的境界最高。这是从什么地方着眼的呢?首先,从他的人格境界,从他的道德修养。古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评价他的人品,首先看他是否忠君爱国。“忠君爱国”在我们今天来看,可能有点陈旧了,但在古代,它绝对是一个道德的最高标准。
北宋人高度评价杜甫忠君。苏东坡有一句有名的话,他说杜甫忠君到什么程度:“一饭未尝忘君”,就是每吃一顿饭都没有忘记君主。当然杜甫傻了,皇帝哪用你担心,皇帝肯定有饭吃,然而他就是有这种情感寄托。那么苏东坡说“一饭未尝忘君”是不是无中生有?是不是夸张?一点都不夸张,这是有根据的。我们研究杜甫常用的手段叫“以杜证杜”,用杜甫的诗、用杜甫的作品来证明他的看法。那么杜诗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杜甫有一首诗,这首诗不太会出现在选本中间,可能在座的朋友不是很熟悉,这首诗的标题叫做《槐叶冷淘》。什么叫槐叶冷淘?原来它是唐代在长江中游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三峡、当时的夔州白帝城流行的一种凉面。它是用新鲜的槐树叶榨出汁水来,和在面粉里面做出来的一种小吃。杜甫是北方人,他原来是中原人士,晚年漂流到夔州,第一次品尝到这个槐叶冷淘,觉得滋味不错,北方是没有的。他就写了这首诗,共二十句。前面十八句都是描写这个面食怎么做的,最后两句他就联想到皇帝了。他说: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这就是我们说的“一饭未尝忘君”。
当然,我们说任何道德判断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古人认同的,今天不一定认同,因为有的东西随着时代变化也许过时了。比如说杜甫忠君,忠到“一饭未尝忘君”,忠到吃到个凉面就想到皇帝,这种品质我们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我们不必要继承它。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朋友,不管男女老少,都敬爱习近平同志,但是没有必要出差到一个地方,吃到一种特殊的小吃,就想:习近平同志有没有吃过啊?这是封建意识,习大大有没有吃过,这个问题可以不用管。但是在封建时代,在杜甫那个时代,他有这个意识是天然的、合理的。封建时代,人民的全部希望实际上是寄托在皇帝身上,他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君主能够施行仁政,能够使百姓过得更好一点。而且杜甫身逢的是一个安史之乱的时代,那个时代大唐帝国在安史叛军的打击下,摇摇欲坠,需要团结全国的力量来平叛,维护国家的统一。这个时候,皇帝是唯一的号召。所以他忠君,无可非议,宋元明清都高度评价杜甫的忠君。
但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杜甫更重要的价值是他的忧国忧民。他爱国家,关心社会,热爱人民,这才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他思想道德中最闪光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