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数字媒体导论》由四大部分组成,包括数字媒体的基础篇、技术篇、艺术篇和产业篇。基础篇由媒体概论、传播学基础和数字媒体概述三章组成;技术篇由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视频处理技术、数字动画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数字游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八章组成;艺术篇由近现代数字艺术的发展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及表征两章组成;产业篇由数字媒体产业综述和数字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两章组成。
《21世纪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数字媒体导论》在内容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字媒体的相关定义、概念、技术及应用领域,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式的知识体系;在结构上,首先以构建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为基石,其次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对数字媒体的介绍,最后结合数字媒体产业化应用的特点加以选材,为读者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数字媒体搭建了合理、科学的理论架构。
《21世纪高等学校数字媒体专业规划教材:数字媒体导论》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影视新媒体、网络多媒体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自学教材,亦可作为广大读者认识和学习数字媒体知识的人门及提高参考书。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媒体应用已经逐渐深度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目前,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正蓬勃兴起,构建文化强国的战略正在实施,社会需要大量人才储备以完成对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提升。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相关专业旨在培养懂技术、通艺术、晓市场规律的人才。基于此,本书的编写团队萌生了这本《数字媒体导论》教材的编写计划。
本书结构清晰,规划得当,立足教学实践,从教学的角度对“数字媒体导论”这门课程进行设计和架构。作为一线的教学团队,编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本课程的教学成果以及数字媒体领域广泛的发展经验,力争做到精、准、全。
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篇、技术篇、艺术篇和产业篇4个篇章,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秉持技术与艺术两条教学主线相结合,从产业应用的范畴对数字媒体进行市场化分析,遵循初学者的认知层次。由浅及深、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媒体的基本原理、知识架构与产业化应用。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数字媒体的相关基本概念、原理,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进行概述,并对数字媒体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加以分析。本书的特点是重视系统性,又兼顾实用性。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影视新媒体、网络多媒体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为广大读者学习数字媒体的阅读参考素材。
本书的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基础篇由闫兴亚、刘韬负责编写,技术篇由闫兴亚、郑海昊负责编写,艺术篇由刘韬负责编写,产业篇由郑海昊、刘韬负责编写。研究生吴加贺承担了本书的部分信息收集及课件制作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和网络资料,在此向所有资源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所有对本书写作和出版提供帮助的人。
本书虽经多次勘校,限于时间与精力,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定有未尽与不妥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我们将伺再版时予以修正。
编者2012年3月
基础篇
第1章 媒体概论
1.1 媒体的定义
1.2 媒体的分类
1.2.1 从技术角度分类
1.2.2 从感官角度分类
1.2.3 从表现形式角度分类
1.2.4 从出现的先后顺序分类
1.3 媒体的特性
第2章 传播学基础
2.1 传播概述
2.1.1 传播的定义
2.1.2 传播的类型
2.2 人类传播学发展史
2.2.1 符号和信号传播时代
2.2.2 口语传播时代
2.2.3 文字传播时代
2.2.4 印刷传播时代
2.2.5 电子传播时代
2.2.6 数字化传播时代
2.3 传播学理论研究
2.3.1 传播学理论的相关术语
2.3.2 线性传播模式
2.3.3 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第3章 数字媒体概述
3.1 数字媒体基本概念
3.1.1 数字媒体的定义
3.1.2 数字媒体的特点
3.2 数字媒体传播模式及传播特性
3.2.1 数字媒体传播模式
3.2.2 数字媒体传播特性
3.3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
3.3.1 数字媒体环境下受众体验方式演进
3.3.2 数字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更符合时代发展方向
3.3.3 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机制比较
3.3.4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
技术篇
第4章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4.1 声音概述
4.1.1 人的听觉感官
4.1.2 声音定义
4.1.3 声音的物理特性、特点及要素
4.2 数字音频
4.2.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4.2.2 音频的数字化
4.2.3 常用音频文件格式
4.3 数字音频处理
4.3.1 数字音频的获取
4.3.2 音频采集设备
4.3.3 常用数字音频处理软件
4.4 MIDI
4.4.1 MIDI的基本概念
4.4.2 MIDI音乐的合成技术
4.4.3 MIDI音乐创作系统
4.4.4 MIDI音乐制作工具
第5章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5.1 图像概述
5.1.1 色彩的基本概念
5.1.2 色彩空间模型
5.2 数字图像
5.2.1 图像的数字化
5.2.2 数字图像的基本属性
5.2.3 数字图像的种类
5.2.4 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5.3 数字图像处理
……
艺术篇
产业篇
参考文献
7.反馈
反馈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N·维纳(1894-1964)在他所著的《控制论》中首次引用的。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人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按维纳所说就是“一种能用过去的操作来调节未来行为的性能”。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在传播学领域中,反馈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在他的互动过程模式(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中首次引入的,并赋予其独特的含义。传播学中的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称为反馈。利用和分析获得的反馈信息,可以说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反馈在不同类型传播中的不同特点与作用,源自于该传播类型的渠道种类。因此,反馈渠道的改进成为改善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对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尤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反馈是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传播效果的检验与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将“反馈”这一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单向的传播模式转化为双向循环模式,彻底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彼此割裂的孤立状态,使传者和受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建立一种实时、有效的互动模式。自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提出以来,反馈的概念一直影响着各个传播媒介的发展轨迹。无论是传统媒介中的电视,还是新媒介中的手机、网络,都把反馈的本质与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赋予其现实功能。比如,电视作为典型的大众传统媒介,长期以来一直以“你传我看”的单向传播模式为主。面对大众需求,充分应用“反馈”机能。因此,电视发展成为IPTV、数字电视等交互式媒介终端,弥补了在与新媒介融合道路上的最大缺陷。而数字媒体则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其良好的反馈与深入的互动赢得了广大新兴用户的支持。
8.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者接收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入传播效果之列。
传播效果是传播目的的最终体现,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孜孜以求的主要目的,也是评价传播活动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传播活动的其他要素和环节所做的努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实现传播效果,确保传播产生效果的根本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