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一辈子就忙着赚钱,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样做不算很错。因为在市场经济里,一个人没有钱连生存都会有问题,不赚钱怎么能行。但是赚钱不是目的,享受才是目的。而除了靠钱得到享受,还有许许多多不用钱也能够得到的享受。有些享受有钱也得不到,跟钱完全无关。所以我们要学习,要研究如何得到快乐。陈惠雄教授的这《陈惠雄解读快乐学》很充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讨论了如何从美得到享受,讨论了婚姻、家庭、健康、旅游等和快乐的关系。这方面不需要我多说。作为《陈惠雄解读快乐学》的序言,我补充一点: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如何追求快乐。我提出来的目标是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极大化。
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往往和他周围所处的环境有关。所谓的环境主要是人的环境。如果没有人跟他捣乱,他就会活得快乐一些。反之如果人人跟他过不去,找他的毛病,诬蔑他,侮辱他,搞斗争,让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自己再有本事,再懂得怎么追求快乐,也都没用。所以说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光和自己懂不懂快乐有关,更和周围环境、和周围的人有关。或者说,和周围的人懂不懂帮助别人得到快乐有关。因此快乐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光是一个个人问题,每个人要为自己追求快乐,还要懂得帮助别人追求快乐。最后是全社会快乐总量的极大化。
只有快乐才是根本的,其他事物如经济,增长等只能是相对于快乐而言才是重要的。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学院院士 黄有光教授
每个人在不损害别人快乐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快乐,或者在追求自己的快乐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快乐,全社会的快乐就能够极大化。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自己快乐的极大化,而且是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
——经济学家 茅于轼
快乐(hedonic)是以人与对象的物质存在和消耗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或正向的精神体验。但苦与乐是一切有苦乐感生物的最高体验,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与终极价值。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些学者如奚凯元等主张用“Hedonomics”(快乐学)取代“Economics”(经济学)。一些学者也指出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用“国民幸福总值”取代或弥补“国民生产总值”的情形。从这些研究取向上可以看到,快乐学理论可能会对未来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从1980年开始由生产目的转向对人类行为目的问题的思考与研究,迄今已然27个春秋。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或终极价值。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饿着肚子还是吃着山珍海味,苦乐的问题均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个快乐学理论来之于经验事实,并经得起最大量事实的验证。
由于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这样快乐就成为一个多学科研究的课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脑科学等均对这个学科有着比较多的研究。我是一个经济学跨学科研究者,而经济学是一门分析人类行为的科学,快乐又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研究快乐照理是经济学家“分内”之事。只是由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研究快乐与幸福的目的被财富增长的目的取代了,所以快乐淡出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那是一种极大的经济学研究资源浪费——一直把经济学家引导到经济增长究竟是为了什么都不知道的混沌境界中去了。直到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发现了经济增长与幸福增长的不一致问题,才开始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问题有所思考,有所醒悟。
陈惠雄 1957年生,浙江兰溪陈家井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人本经济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快乐学、人本经济学研究。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l00余篇,多次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7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新锐人物”栏目以“陈惠雄与快乐经济学”为题报道其研究历程。代表性著作:《快乐论》(1988);《人本经济学原理》(1999,2006);《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2003)。
前言
第一讲 走近快乐——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探索
一、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三、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
四、经济增长要看是否有利于人们普遍的快乐生活
第二讲 学一点快乐学:理念与模式
一、对快乐学理论的基本认识
二、快乐思想家寄语
三、幸福悖论
四、享乐中心与快乐帽
五、崇尚并实践快乐的国家:荷兰与不丹
第三讲 快乐的主要特性与主要影响因子
一、快乐的主要特性
二、影响快乐的六大要素
第四讲 快乐的实践问题——快乐的生产与管理
一、不同需要层次的不同管理——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快乐
二、快乐:人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
第五讲 快乐(幸福)指数
一、国际上的快乐(幸福)指数调查
二、我国国民快乐指数调查的结构与现状
第六讲 金钱与快乐
一、金钱的第一效用:快乐的物质基础
二、金钱的第二效用:安全心理感觉基础
三、金钱的第三效用:释放生命
四、对个人而言,恰到好处的钱是多少
五、对国家而言,人均5000美元是转折点
六、穷人与富人:各取各的快乐
第七讲 关于动物快乐
一、动物苦乐感分类:一种探索性的思路
二、转基因食品的喜与忧
三、动物福利法
第八讲 宗教与快乐
第九讲 快乐学的人生启示
一、倒吃甘蔗节节甜
二、不要赚过分的钱
三、快乐的生命资源安排
四、旅游与转换环境的快乐效应
五、美的消费与价值
六、婚姻辩证法:越是没钱越需要结婚
七、择偶的快乐原则
八、保持低的期望值
九、节俭并非不快乐
十、走近快乐的疑难
十一、做一个快乐的人
十二、建设一个幸福的社会
附录
一、近年来作者关于快乐的主题发言与报告
二、近年来关于作者快乐研究的相关媒体专访与报道
三、作者关于快乐研究的相关成果(按时间序列)
四、近年来关于作者快乐研究成果的相关评价
后记
第二讲 学一点快乐学:理念与模式
一般来说,人生的苦乐成U字形规律。儿童比较快乐,之后快乐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一般人的快乐至30多岁为最低点。我在浙江的课题调查证实,25岁到40岁年龄组的快乐指数为最低。之后又随年龄增长而快乐增长。我的前半生就是如此,我想多数人也是这样的。老年人是比较快乐的。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对于金钱、地位方面的要求比较少,容易满足。英国人有句俗话:人生从65岁开始。什么是从65岁开始呢?因为他们是65岁退休的。退休了以后才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和快乐。英国人现在改变了这个口号,说人生从45岁开始,提出45岁以后就应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可能说明,现在的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比较快,积累财富比较容易,加上社会保障又比较完善,45岁就可以争取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达到“自我实现”。所以,人生哲学的口号改变了,鼓励大家从45岁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便实现自由境界中更大的人生快乐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