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内容繁富,一般为二册以上。此本为一册,所以称为简明中国文学史。《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仍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先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及近代文学五个部分,突出中国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辅助以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分析,力求简明、深入地勾勒文学发展的历程及各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形态和成就。
《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简明、深入,有别于一般的多卷本文学史,独具特色。
第一编先秦、秦汉文学
概说
第一章《诗经》
第一节关于《诗经》
第二节反抗压迫和奴役的诗篇
第三节反映劳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
第四节《诗经》的丰富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二章屈原
第一节楚辞体的兴起与屈原的时代和生平
第二节《离骚》
第三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兴起
第二节历史散文
第三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汉代的赋和散文
第一节汉代的赋
第二节汉代的散文
第五章《史记》的史传文学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思想性
第二节史传文学代表作品分析
第三节史传文学的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第六章汉乐府民歌
第一节汉乐府民歌的采集与保存
第二节汉乐府民歌中的社会诗
第三节《陌上桑》及其他民歌
第四节汉乐府民歌与汉末五言古诗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魏晋诗歌
第一节建安诗歌
第二节《焦仲卿妻》
第三节正始、两晋诗歌
第二章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
第三章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南朝民歌
第二节北朝民歌
第四章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鲍照与二谢
第二节庾信
第五章初盛唐诗坛
第一节初唐文学的发展趋势与陈子昂
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第三节盛唐边塞诗派
第六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白居易
第一节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
第二节白居易的讽谕诗
第三节白居易的其他诗歌
第九章中晚唐诗坛
第一节中晚唐诗坛概貌
第二节李贺
第三节杜牧
第四节李商隐
第十章古文运动
第一节古文运动的酝酿和韩愈的古文理论
第二节韩愈的散文
第三节柳宗元及其散文
第十一章唐代传奇
第一节唐代传奇的发展
第二节《李娃传》
第三节《柳毅传》
第十二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词的兴起与词体特点
第二节民间词与中唐文人词
第三节花间词与温庭筠
第四节南唐词与李煜
第三编宋元文学
概说
第一章欧阳修
第一节欧阳修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二节欧阳修的文学创作
第二章苏轼
第一节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苏轼的诗歌
第三节苏轼的散文
第四节苏轼的词
第三章北宋诗文词
第一节范仲淹和王安石
第二节北宋其他作家
第四章陆游
第一节陆游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陆游的文学创作
第五章辛弃疾
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辛弃疾的词
第六章南宋诗词
第一节李清照
第二节南宋其他作家
第七章宋元话本
第一节宋元说话艺术和话本小说
第二节《错斩崔宁》简析
第八章关汉卿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时代和作品
第二节《窦娥冤》
第三节关汉卿的其他剧作
第九章王实甫
第一节王实甫的生平
第二节崔张故事的演变和王实甫《西厢记》的成就
第三节《西厢记·长亭送别》简析
第十章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和体制
第二节几首散曲代表作简析
第四编明清及近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和作者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和作者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和作者
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和孙悟空的形象
第三节《三打白骨精》简析
第四章明代拟话本
第一节明代拟话本创作概况
第二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简析
第五章《牡丹亭》
第一节传奇体制和汤显祖的生平
第二节《牡丹亭》简析
第六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第二节明代前期诗文代表作简析
第三节明代中后期散文代表作简析
第七章《长生殿》
第一节洪昇的生平
第二节《长生殿》题材的演变
第三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八章《桃花扇》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
第二节《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九章《聊斋志异》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节《聊斋志异》几篇代表作简析
第十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
艺术
第十一章《红楼梦》
第一节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第二节《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第三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宝玉挨打》简析
第十二章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词
第一节诗歌
第二节散文
第三节词
第十三章近代文学
第一节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特点
第二节近代诗文
第三节近代小说
第一章诗经
第一节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结集的动因,倒不是因为诗,而是由于乐——音乐。周代用以维系等级压迫制度和等级之问尊严的纪纲是“礼”,而“乐以成礼”,以礼、乐相配合治国,所谓“制礼作乐”,因而重视音乐。朝廷设有乐官管理乐章,诗是乐章的歌辞,它依附于乐章而掌管在乐师手里。日积月累,渐渐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其问自然会有一些乐章的更迭,新的增入,旧的淘汰,但总的趋势是日渐增多,到了后来,“礼坏乐崩”,乐谱逐渐失传,只剩下了歌辞,这就是《诗经》。所以古代所称“六经”之一的《乐经》倒成了空名,只有《诗经》传下来,“六经”也只有“五经”了。
《诗经》共存三百零五篇作品,另有六篇只有篇目没有诗。《仪礼》在提到这六篇时,只言用笙演奏,而不言歌唱,很可能当初就只是笙曲,没有歌辞。《诗经》中的作品,从年代大体可考的看,最早的创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所以它包括了从公元前11世纪起到公元前6世纪止的五百年左右的诗歌。这五百年间,经历了西周的成康盛世、宣王中兴、西周末年的衰敝,以及平王东迁后春秋动荡不安的年代。所有这些,都可以在《诗经》的作品中看到它的面影。
《诗经》中的作品,分编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这是根据音乐性质所作的划分和编排,是比较可信的。《风》属于地方性音乐,即各诸侯国地区的乐歌,共收录了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郦、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作品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为民歌。《雅》是西周王朝所在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共一百零五篇,因在王朝的政治中心,以朝廷士大夫的创作居多。《颂》是宗庙祭祀的舞乐,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四十篇,基本上是歌颂祝祷之辞。
《诗经》中的作品,能确知其作者的,是极少数。如《大雅·崧高》说“吉甫作诵”,《小雅·巷伯》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都是作者自道出姓名,绝大多数篇章均属无名氏作品。不过从作品内容反映出的身份看,大体不外两类人。一类是社会底层的民众,即平民与奴隶,又以平民为多。这类作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突出的特点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泛。另一类作者是贵族、士大夫,也包括乐师、王侯的侍御人员等,其作品以《雅》《颂》为主。内容有颂诗、政治讽刺诗和个人抒情诗,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各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不平,以及统治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情态。
《诗经》在先秦原只称为《诗》,有时举其成数称“诗三百”,汉以后的儒家学派把它尊崇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乐与诗在周代就是贵族和士子的学习内容之一,自会有对于诗义的讲解,世代相传,到了汉代,传《诗经》的有四家,即申培的《鲁诗》、辕固生的《齐诗》、韩婴的《韩诗》、毛亨和毛苌的《毛诗》,四家所传经文小有差异,对诗篇的解说则差异很大。后来,鲁、齐、韩三家陆续失传,《韩诗》仅存《外传》,只有《毛诗》完整地流传下来,即今日所见的《诗经》。由于《诗经》从汉代起便被尊崇为经,说经者为宣扬儒家的政治原则和伦理道德,往往给诗篇加上一些牵强附会的解说,并不符合作品的原意,我们今天自然应该拨去这层迷雾,按诗篇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