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侦探小说精选(1908-2011)(第7卷):木锡镇》选入2000-2011年中国新世纪以来的优秀中篇侦探小说作品4篇。这些作品以新世纪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不仅展示了侦探在侦破案件中的智慧之美,而且对犯罪的社会原由及人性的复杂性作了深入的解剖。《饮鸩情人节》《木锡镇》《网络凶邻》《危险家庭》这四部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审美性。
侦探小说源于西方的启蒙时代,自1841年美国作家爱伦·坡开创侦探小说的写作范式以来,经柯南·道尔、克里斯蒂、奎因、勒布朗、西默农、埃科等作家的不断拓展与创新,侦探小说已不再是一种仅供读者消遣的通俗读物,而是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类跻身文学经典之林,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现代世界的广大读者。
中国侦探小说是典型的“舶来品”,它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里,经历了译作、仿作到自创的演变过程。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和《新小说》是译介侦探小说的倡导者和理论实践的先行者。1896年,《时务报》刊发了由张坤德翻译的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这是中国最早引入的侦探小说。此后,西方侦探小说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其中影响最大、最受读者青睐的当属《福尔摩斯探案》。除《福尔摩斯探案》外,其他西方著名侦探小说家的作品也被译介到中国。在众多的译介侦探小说中,法国著名侦探小说家莫里斯·勒布朗创作的侠盗加侦探亚森·罗宾,在当时读者中的知名度仅次于福尔摩斯。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几乎将西方著名的侦探小说全部引介到中国。
随着侦探小说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接受,译介西方侦探小说出现了一片新天地。正如阿英所描述的,“由于侦探小说与中国公案小说和武侠小说,有许多脉搏互通的地方,先有一二种的试译,得到了读者,于是便风起云涌互应起来,造成了后期的侦探翻译世界。与吴趼人合作的周桂笙是这一类译作能手,而当时的译家,与侦探小说不发生关系的,到后来简直可以说是没有。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以上”。在侦探小说的翻译热潮中,有些译作几乎与西方原创的侦探小说同步上市。“抛开日本这个中转站,直接取法欧美,步伐甚至走得比日本还快,在这个特殊的艺术领域里基本上与世界文学潮流同步。”译介西方侦探小说的热潮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后才渐渐降温。
西方侦探小说为什么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如此狂热的阅读效应?从文学发展规律看,一种类型的文学模式能够存在,总是以其自身的审美趣味与读者达成某种默契,从而获得其独特的欣赏价值,只有这种文学模式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欣赏习惯和审美心理相吻合,读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保持持久的热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狂热的阅读效应,除了西方侦探小说呈现的新颖的故事、惊险的场景、曲折的情节、神秘的悬念、智慧的侦探等审美特性外,还在于西方侦探小说隐含着诸多的人文意趣。一是神学的意境。英国早期侦探小说批评家玛乔丽亚·尼柯尔森(Marjorie Nicolson)带着极嘉许的口吻肯定侦探小说的生命意义。读者对侦探小说的兴趣体现了一种“因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激变而出现的精神动荡,在没有秩序的环境里生活总是让他们苦恼。所以,对侦探小说的兴趣往往还体现了读者想返回到简单安宁而又秩序井然的宇宙的强烈渴望,他们想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宇宙就像生活在家里一样”。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安全感却在侦探小说里找到了寄托。因为侦探小说隐含着一种异样的精神景观——罪恶终将被惩服,混乱的秩序终将得以恢复,侦探小说在遥深的意旨上接近了神学。二是哲学的意蕴。侦探小说的内容充满着理性与非理性、健康心态与变态精神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这些问题持久地刺激着读者的兴奋点,甚至把理性带到了极限——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类的根本问题,这样的困惑及其化解,使人类自身得到了精神上的抚慰。三是文化的意味。侦探小说作为一种大众文学读物,其深层也深刻地触及人类的终极眷注。从历史发展看,犯罪的发生几乎与人类历史同等悠久,犯罪现象遍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公共领域到私人空间,每时每刻都有神秘的死亡发生,而人类又是那么无力地拒绝神秘的诱惑。侦探带着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宗教般的情怀,去揭破死亡之谜和为制服犯罪而进行的努力。侦探小说不仅呈现了人性的秘密,而且也揭示了人类的命运。四是符号学的意义。
……
任翔,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曾对侦探小说做过专项研究。与侦探小说研究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有:2001年出版《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出版《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爱伦·坡与侦探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文化冲突视野中的现代犯罪问题》(北京出版社);2002年主编《20世纪中国侦探小说精选》(四卷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独立主持并完成公安部项目《犯罪现象的文化研究》(批准号20039103301);2005年独立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项目《犯罪问题的价值论探索》(批准号05JC720029);2010年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当代侦探小说研究》(批准号10BZW087)。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化报》《检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侦探小说论文及评论文章6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饮鸩情人节
危险家庭
网络凶邻
木锡镇
后记
“这个怎么敢戴出来呢?”南向东似乎给炫蒙了,傻乎乎地问道。
龙家哥哥却很笃定地说:“放心,用不了多久,就会流行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了。我希望你能戴在前头,让人羡慕羡慕。”
“我很高兴……但是,我很不习惯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我收下随身听,你把项链拿回去吧。”
“东妹妹真是有趣!留一半退一半,心性倒也朴实。不过,在你看来很贵重,在我这里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一个人有几个20岁呢?”
南向东不由得咬住了嘴唇。
“再说,这次回国,倒是幸运,路上撞见了东妹妹。但回到美国以后,一切就难说了。是不是还能见到你,也不知道啊!”
南向东不由得动容。半晌,问:“龙哥哥在家乡能待多久呢?”
“大概还有半个月吧……希望临走时,能请你吃顿饭,你要带上什么人,随你。”
原来龙先生来这之前,已经听说南向东有了男朋友,本校研究生王健。
南向东点点头。
预备铃响时,龙先生高高兴兴地告辞了。两人都不知道,有一个人一直在小树林里窥视。这个人是王健的室友周维新。
周维新不知内情,只知道校花南向东可以随随便便将大腿示给那个“中青年男人”(龙先生当时35岁),而且收下了这么贵重的礼品,便料定她是那种“会找外快”的女人。
这个周维新一直暗恋着南向东,但他斗不过学生会王主席。此刻他不由得幸灾乐祸:王主席你得到的恐怕是个空心萝卜。
当晚他即想将这事告诉王主席,但忍住了。一来担心他认为自己嫉妒,不相信;二来呢,若相信了,去同南向东闹起来,自己将被牵扯进去。相不相信都不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但是,几年以后,当王健在美国背叛了南向东,回国来寻机离婚时,周维新告诉了这事,说南向东“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傍大款了”。
其实王健未必相信,但这是一个口实,因此他宁愿相信。那么,另外一条也就有了依据,就是南向东的初夜没有见红。
当时他就有些疑惑。联想到办手续之前他就猴急地想那事,她总是拒绝,他更疑惑。莫非不敢让我知道已非处女?只是一切没有蛛丝马迹,实在不能凭空污人清白;何况时代已不同,性知识也已普及,这些疑惑没法出口。
真正的原因是,王健虽身材颀长,可是阴茎细小——他后来到了美国,被另外的女人在床上取笑“男人不可貌相”时,才明白自己有这么一点儿不协调。
恰恰南向东的处女膜又比较坚韧。婚后好多天了,她在一次费劲地大便时感到阴处刺痛,而且流了血,才明白过来。她感到好笑。但一来她不屑去清白自己;二来为保护他的自尊心,她没开腔。
后来王健提出离婚,拿这些当借口时,她更是懒得解释,只说了句:“不就是分个手吗?说这么多干啥?”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于王健起异心,南向东是有思想准备的——龙先生早就提醒过她。
在校园见过南向东后半个月,龙先生宴请南向东及父母,还有王健。其实南向东不想让王健掺和进来,但他听了龙先生的情况后,厚着脸皮来了。
席上,南向东坐在龙先生左侧,王健却一屁股在龙先生右侧坐下来。这是不合适的:他应该坐到南向东的那一侧去。
他不停地给龙先生夹菜、斟酒,却很少理会南向东及未来的岳父母。
龙先生自然一切看在眼里。在美国生活了十五年,对各色人等的秉性了如指掌的他在离开家乡回美国之前,直截了当地告诉南向东,你的男朋友不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嗯。我知道了。我观察观察他。”东妹妹顺从地回答。
但是这一次,她没有接受龙家哥哥的保护。后来反思,当时自己年纪太轻,看人眼力不够,为男友“领袖般的气质”所倾倒。
同样由于年轻,不知道珍惜那种上天赋予的亦父亦兄的爱。龙家哥哥临走时给了她在美国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一张淡蓝色的信笺上,她也随手往记事簿里一夹就忘了。从没给他写封信,更没打过一个国际长途电话。
但是那地址和电话号码,却给王健用上了。
南向东毕业次年,两人结婚。两年后女儿出世。女儿3岁时,即1993年,王健到美国发展。
他出国之心早就有了,无意之中看到记事簿里那纸信笺后开始行动。他决心到美国后要依靠龙先生。为此他做了一些准备,例如一些照片、复印件,还有龙先生送给南向东的那部随身听。
他还让南向东给龙先生写一封亲笔信。她没同意,说这样不好,我们只是邻居,非亲非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