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李建生研究员钻研一生的鲜动物药入手,以六个“生”字为脉络,以12章内容为框架,将鲜动物药的发展历史,浓墨重彩地写入了虫类药发展史。本书系统介绍了李建生从懵懂到踏入传统医学领域的曲折故事,从外行到发现鲜动物药的突出疗效,从药都安国到首都北京的奋斗历程,从家国情怀到民族自信的坚定信念,以及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对老科学家精神的发扬和延续,起到了杰出的表率作用。本书适合关注老科学家精神的读者阅读参考。
了解现代鲜动物药研发之路
李国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原新闻报道员,曾任李建生研究员助手,现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人事部总经理,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获得者
写在前面的话
李建生生命中的六个“生”字 /001
朱良春谈虫类药的应用并对李建生的鲜动物药进行评价 /006
引 子 你鼓舞了我 /011
第一章 纺车“嗡嗡”响 /015
出生在“药都” /016
第一任老师 /018
“偷学”中医的三祖父 /024
求学 /026
希望 /029
第二章 绿色的青春 /031
当上卫生员(调剂员) /033
发现“青蒿杀蛆”/ 036
成为军医 /039
“一把草” /042
第三章 “生者尤良” /049
挥之不去的眼神 /050
启发 /052
恩师 /058
初尝鲜动物药 /068
目 录
第四章 好风凭借力 /073
创办康复医院 /074
退休,告别军营 /081
创办中医门诊部 /083
“扶正荡邪合剂”的诞生 /087
不怕行家,怕不行家 /093
第五章 春天的故事 /097
思路与准备 /098
申请新药之路 /101
“金龙胶囊”出世 /111
什么是鲜动物药 /114
第六章 以“名”为“名” /119
用名声担保 /120
再难,药品也不涨价 /124
第七章 “增强民族自信” /129
一篇过去的报道 /130
思考仍在继续 /138
第八章 家国情怀 /143
“病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 /144
特别的“富有” /149
一家人风雨同舟 /161
光荣时刻 /168
第九章 “原始创新”精神 /171
原始创新 /172
写在前面的话
李建生生命中的六个“生”字 /001
朱良春谈虫类药的应用并对李建生的鲜动物药进行评价 /006
引 子 你鼓舞了我 /011
第一章 纺车“嗡嗡”响 /015
出生在“药都” /016
第一任老师 /018
“偷学”中医的三祖父 /024
求学 /026
希望 /029
第二章 绿色的青春 /031
当上卫生员(调剂员) /033
发现“青蒿杀蛆”/ 036
成为军医 /039
“一把草” /042
第三章 “生者尤良” /049
挥之不去的眼神 /050
启发 /052
恩师 /058
初尝鲜动物药 /068
目 录
三个突破 /175
观点 /179
第十章 时代的责任 /185
科研,正在进行 /186
只是“从零到一” /189
中医药发展新时代已经到来 /192
第十一章 回头有初心 /195
又回到你面前 /196
童年那条运药路 /200
潮白河的寓意 /201
第十二章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205
高高的山上 /206
漫漫的路上 /208
附 录 /215
附录一 专家的口碑 /216
附录二 记者的报道 /227
附录三 本人的回顾与展望 /232
后 记 /243
感受“鲜活天然” /244
图片集
辞 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