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秦汉文学史》是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一种。其时间范围,始于秦庄襄王三年(即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的公元前247年),终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即曹操死、曹丕即位的公元220年),前后共467年。具体分工,秦代文学、西汉文学部分由刘跃进负责,东汉文学部分由徐公持先生负责。
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19811985)项目,邓绍基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刘世德、沈玉成先生为副主任委员。按照计划,这套丛书分为10种14册。最先出版的是曹道衡、沈玉成先生编著的《南北朝文学史》和邓绍基先生主编的《元代文学史》(1991年12月),至1999年9月徐公持先生编著《魏晋文学史》问世,计划中的10种已出版6种。这些著作,大多始撰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历时40余年。不无遗憾的是,《秦汉文学史》《明代文学史》《清代文学史》《近代文学史》4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完成。
2006年底,邓绍基先生约我商议《中国文学通史》的续编问题。他希望我做好协调工作,将这旷日持久的集体项目作一了结。从当时情况看,《明代文学史》已有部分成稿,但距出版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至于其他三部书稿,原定作者均未提交,且遥遥无期。
2008年夏秋,邓绍基先生再次与我商议此事,决定由徐公持先生和我合作完成《秦汉文学史》的撰著工作。明、清、近代三卷待时机成熟,再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从辈分上说,徐公持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领导。从1991年底开始,我就在徐公持先生主编的《文学遗产》编辑部兼职看稿,不仅学到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编辑部同仁那里领悟到坚守学术、推贤进士的人文情怀。在徐先生的引领下,我们从编写《秦汉文学史纲目》开始,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撰写原则,并分头做前期准备工作。
2010年初,《秦汉文学史》编著工作正式启动。我与徐先生虽各有分工,但经常交换意见,如琢如磨,写作的过程比较顺畅。我们尽量保持各自写作风格,并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努力提出自己略有新意的见解。未曾想,初稿完成后,我很快就陷入到既多且杂的冗事之中,校订工作迁延日久。最叫我感到遗憾的是,邓绍基先生2013年4月去世,他最终未能看到这部书稿的出版。
......
徐公持,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任《文学遗产》主编,主要著作有《魏晋文学史》《建安七子论》《阮籍与嵇康》《东汉文坛点将录》等。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曾任《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文学遗产》主编等。著有《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跂予望之》《从师记》等,整理《〈文选〉旧注辑存》,主编《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杜集珍本文献集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