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后殖民研究的方法,以具体细致的文本分析为依托,对爱尔兰著名诗人谢默斯·希尼的诗作、诗论和翻译三个方面的成就做了梳理。本书认为,希尼从早期对浪漫主义“风景”的解构,到中期对爱尔兰历史和现状的诗意沉思,再到晚期对“词语”本身的力量的开拓,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脱离”与“重建”的轨迹。“脱离”是对固定性身份的批判,“重建”是建立爱尔兰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并进一步通过对“文本”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等关系的探讨,深入揭示希尼的创作对具有爱尔兰特色的文学现代化之路的意义。
本书运用后殖民研究的方法,以具体细致的文本分析为依托,对爱尔兰著名诗人谢默斯·希尼的诗作、诗论和翻译三个方面的成就做了梳理。本书认为,希尼从早期对浪漫主义“风景”的解构,到中期对爱尔兰历史和现状的诗意沉思,再到晚期对“词语”本身的力量的开拓,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脱离”与“重建”的轨迹。“脱离”是对固定性身份的批判,“重建”是建立爱尔兰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多元性和包容性。并进一步通过对“文本”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等关系的探讨,深入揭示希尼的创作对具有爱尔兰特色的文学现代化之路的意义。
杜心源,1974年生,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西方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著有《城市中的现代想象》(2007)、《大师的欧洲——文学中的千年欧洲史》(2014)和《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希腊、希伯来卷》((《中外文学交流史》第十二卷))(2015)。其中《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希腊、希伯来卷》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及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已输出希伯来语版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