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与国内外多所中学联合启动的“亚洲青少年交流计划”自2021年开始,接收来自国际高中学生共同参与线上课堂,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此项计划不仅凝聚了教育、科技界的智慧和资源,而且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次大学与中学深度融合、共同育人的创新尝试,致力于在真实的科研课题学习与实践中,为中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北京大学的教授团队亲自设计并讲授的课程,不仅旨在巩固中学生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中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对科技前沿的热爱,并在科学探索的旅途中播下探究与创新的种子。
这些课程内容经过北大教授的严格审定,依托“北大A计划”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再由北大附中的教师团队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与拓展,包括增加了延伸阅读和实践活动,最终获得教育部的正式批准出版。本丛书暂定为“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
本册内容简介:
《探知无界·超级显微成像世界的探索》主要以介绍如何能够清晰地观察生命活动中的精细结构动态的显微成像方法为核心内容,同时,也会探讨这些生命活动的观察如何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其实并无人为划定的界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美学、哲学,这些学科都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创造出认识自己的工具,并探索科学前沿的无限可能。
丛书主编:
方方,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部部长、师资人才办公室主任等。曾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等。
马玉国,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化学会理事。
本册主编:
陈良怡,北京大学长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与医学仪器本科学位(1995年),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电子学硕士学位(1997年),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01年)。2001至2004年,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博士后。2004至2010年,入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10年,入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后并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年起任博雅特聘教授,并担任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发展先进生物荧光成像方法,应用这些方法研究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分泌调控过程等。
郭长亮,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先进生物医学成像方法的开发。
导语 / 1
第一讲 探索显微成像的意义 / 5
一、显微成像 9
二、“看得更清楚”的重要性 27
第二讲 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 / 35
一、显微镜的发展 39
二、荧光 47
三、荧光分辨率 54
四、超分辨成像技术 58
五、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 67
第三讲 显微成像技术遭遇的挑战与解决方法 / 75
一、动态 79
二、捕捉动态的困境 81
三、稀疏性的利用 84
四、连续性的利用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