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面向理工科专业的无损检测教材,针对现有工科类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增删、融合和创新。本教材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及方法、材料工艺与缺陷检测、激励源与辐射源、物理场中的材料特性、传感器与探测器、探测介质与显示介质、信息显示与结果评定、无损检测自动化与智能化、无损检测质量控制体系。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高等院校无损检测类专业必修课、理工科相关专业选修课本科及专科教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罱埽本┛萍即笱硌г焊苯淌冢τ梦锢碜ㄒ悼喂歉山淌Γ嗄甏邮挛匏鸺觳饪纬探萄В嘈垂兜绱盼匏鸺觳狻泛汀段匏鸺觳飧怕邸方惨寮笆笛榻惨�4部,获得过冶金部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曾任中国金属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副主任,北京金属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副主任,《物理测试》杂志编委。
1 无损检测技术总论1.1 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1.1.1无损检测与评价含义1.1.2无损检测与评价意义1.1.3无损检测的发展阶段1.2无损检测方法分类1.2.1无损检测方法大类1.2.2常规无损检测方法1.2.3电磁无损检测方法1.2.4其他重要分类1.3无损检测技术特点1.3.1无损检测与理化检验1.3.2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1.3.3无损检测方法要素1.4无损检测学科体系1.4.1无损检测与其他学科1.4.2无损检测是交叉学科1.4.3无损检测工程学1.5学术组织与高等教育1.5.1国内学术组织与出版物1.5.2国外学术组织与出版物1.5.3无损检测高等教育1.6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趋势1.6.1无损检测与评价的技术进展1.6.2无损检测与评价的发展趋势1.6.3无损检测集成技术及云检测2 无损检测方法概述2.1超声检测技术2.1.1脉冲反射法检测2.1.2相控阵超声检测2.1.3电磁超声检测2.1.4激光超声检测2.1.5超声衍射时差法2.2射线检测技术2.2.1射线检测概况2.2.2胶片射线检测2.2.3数字射线检测2.2.4CT 射线检测2.2.5中子照相检测2.3涡流检测技术2.3.1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2.3.2涡流自动探伤2.3.3金属闹适匝�2.3.4薄层薄板厚度测量2.3.5多频涡流检测技术2.3.6脉冲涡流检测技术2.4磁性检测技术2.4.1磁粉探伤法2.4.2漏磁检测法2.4.3磁记忆检测法2.4.4巴克豪森噪声检测2.4.5磁声发射检测技术2.5渗透检测技术2.5.1检测技术基础2.5.2原理方法及器材2.5.3技术应用及进展2.6声发射检测技术2.6.1声发射检测基础2.6.2声发射检测系统2.6.3技术特点及应用2.7激光无损检测2.7.1激光全息照相检测2.7.2错位散斑干涉检测2.8红外无损检测2.8.1红外检测技术特点2.8.2红外激励与检测2.8.3红外检测技术应用2.9微波无损检测2.9.1微波检测基本原理2.9.2微波检测仪器2.9.3微波检测应用2.10目视检测-工业内窥镜2.10.1目视检测2.10.2视觉与视力2.10.3工业内窥镜3 材料工艺与缺陷检测3.1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3.1.1钢铁材料3.1.2非铁金属材料3.1.3非金属材料3.1.4复合材料3.1.5功能材料3.2金属材料的结构3.2.1单晶体的晶格结构3.2.2多晶体的晶体缺陷3.2.3合金的相结构3.3金属材料的性能3.3.1物理化学性能3.3.2力学性能3.4金属材料的理化检验3.4.1化学成分分析3.4.2金相检验3.4.3力学性能试验3.5金属结晶与相图3.5.1金属结晶及相变3.5.2相图及其作用3.5.3铁碳合金相图3.6金属工艺及缺陷3.6.1冶金生产与机械制造3.6.2铸造工艺及缺陷3.6.3锻造工艺及缺陷3.6.4轧制工艺及缺陷3.6.5焊接工艺及缺陷3.6.6热处理工艺及缺陷3.6.7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3.7缺陷分类与检测方法3.7.1材料中的缺陷3.7.2缺陷分类3.7.3缺陷分析3.7.4常见缺陷与检测方法4 激励源与辐射源4.1机械波和电磁波4.1.1自然源和人工源4.1.2波的分类分区4.2振动与声波4.2.1超声波类型4.2.2超声场特征量4.3电流与磁场4.3.1电磁物理量4.3.2激励电流与磁化电流4.3.3电磁感应与涡流4.3.4电流的磁场4.3.5磁化方法及装置4.4射线辐射源4.4.1射线种类和性质4.4.2X 射线源4.4.3加速器4.4.4γ射线源4.4.5中子源4.5 光辐射源4.5.1光源分类4.5.2辐射度量与光度量4.5.3气体放电光源4.5.4固体发光4.5.5激光器4.6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4.61 热辐射与红外辐射4.6.2红外辐射源4.6.3紫外辐射源4.7微波信号源4.7.1微波振荡器 4.7.2合成扫频源 5 物理场中的材料特性5.1材料物理性能概述5.1.1材料的声学特性5.1.2材料的导电特性5.1.3材料的导磁特性5.1.4材料的电磁特性5.1.5材料的光学特性5.2超声传播与声学参数5.2.1超声的波动特性5.2.2超声传播的界面行为5.2.3介质的声学参数5.3微波传播与电磁参数5.3.1微波的传播特性5.3.2介质的电磁参数5.4导电试件中的涡流5.4.1平面导体中的涡流5.4.2圆柱导体中的涡流5.4.3感应电压和归一化阻抗5.5铁磁材料的漏磁场5.5.1材料的磁特性5.5.2漏磁场的形成5.5.3缺陷的漏磁场5.6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6.1光子和原子相互作用5.6.2射线透照衰减规律5.6.3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5.7光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7.1电磁辐射与能级跃迁5.7.2光的折射和反射5.7.3光的吸收和发射5.7.4光的色散和散射5.7.5光的波粒二象性6 传感器与探测器6.1传感器概述6.1.1传感器含义与分类6.1.2自然规律与传感器6.1.3无损检测传感器6.2超声换能器6.2.1超声换能器基础6.2.2传统超声换能器6.2.3新型超声换能器6.3涡流传感器6.3.1检测线圈种类及特点6.3.2信号的形成与检出6.3.3涡流阵列传感器6.4磁场传感器6.4.1磁敏元器件6.4.2漏磁检测传感器6.4.3微弱磁场传感器6.5射线探测器6.5.1射线探测器概述6.5.2阵列结构射线探测器6.5.3连续结构射线探测器6.6图像传感器6.6.1CCD 图像传感器6.6.2CMOS 图像传感器6.7红外探测器6.7.1光电探测器6.7.2热电探测器6.7.3红外检测仪器6.8微波传感器6.8.1微波传感器分类6.8.2常用微波传感器7 探测介质与显示介质7.1射线胶片与全息干板7.1.1射线胶片及增感屏7.1.2全息记录介质7.1.3潜影形成机理7.2射线胶片的感光特性7.2.3感光特性曲线7.2.4主要感光特性7.3表面和界面力学7.3.1表面和界面现象7.3.2润湿方程和液面高度7.4渗透剂与显像剂7.4.1渗透剂7.4.2显像剂7.5磁粉与磁悬液7.5.1磁粉种类7.5.2磁粉性能7.5.3磁悬液7.6 热敏材料7.6.1热敏涂料法7.6.2液晶的性质7.6.3液晶无损检测7.7 示漏介质(197)7.7.1漏道和渗漏率7.7.2渗漏检测技术7.7.3检漏方法与示漏介质7.7.4氦质谱检漏技术第 8 章 信息显示与结果评定8.1显示技术与装置8.1.1现代显示装置分类8.1.2三维显示技术8.1.3检测系统显示装置8.2无损检测成像技术8.2.1无损检测成像技术概述8.2.2超声检测成像技术8.2.3电磁检测成像技术8.3无损检测标准样品8.3.1标准试样和对比试样8.3.2部分无损检测样品8.4超声检测缺陷定位定量8.4.1缺陷定位方法8.4.2缺陷定量方法8.5涡流检测仪器显示8.5.1矢量显示和时基显示8.5.2自动探伤仪屏幕显示8.6射线照相底片评定8.6.1评片器材和评定内容8.6.2评定过程和评片要点8.7磁粉探伤磁痕分析8.7.1磁痕类别与磁痕分析8.7.2磁痕观察分析和记录9 无损检测自动化与智能化9.1无损检测与信息技术9.1.1无损检测与感测控制9.1.2无损检测与计算机技术9.1.3无损检测与网络通信9.2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9.2.1自动检测技术9.2.2自动控制技术9.2.3检测与控制的关系9.2.4运动控制系统9.3位置、位移及速度传感器9.3.1开关量传感器9.3.2光栅传感器9.3.3磁栅传感器9.3.4光电编码器9.3.5磁电编码器9.4运动控制器与电机驱动技术9.4.1可编程控制器9.4.2工业计算机9.4.3电机驱动控制技术9.5自动探伤控制系统设计概要9.5.1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9.5.2探伤工艺流程9.5.3系统控制功能9.5.4硬件配置方案9.5.5程序设计要点 9.6检测仪器智能化内容与发展 9.6.1检测智能化的层次9.6.2智能检测系统的形式9.6.3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9.6.4虚拟仪器技术9.7数字化智能化无损检测技术9.7.1数字超声检测仪器9.7.2数字射线检测系统9.7.3智能涡流检测仪器9.7.4全数字声发射检测系统9.7.5无损检测机器人10 无损检测质量控制与标准体系10.1无损检测质量控制10.1.1检定校准及标准样品10.1.2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10.1.3无损检测规程与工艺卡10.1.4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要求10.2无损检测标准体系10.2.1标准的作用与分类10.2.2我国无损标准概况10.2.3国外无损标准概况10.3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10.3.1认证标准与组织机构10.3.2方法分类和等级要求10.3.3申请人员的报考条件10.3.4资格鉴定考试规定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