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发展对几代中国人生存状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铁道的运载力来推进的。
本书以铁路春运为线索,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经典的镜头,辅以必要的文字,记录在一个特定空间里变化着的人,展示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人性的变化,从而梳理出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脉络,反映时代主题,振奋民族精神。
《春运(1954-2024)》努力打造成为一本能够深刻反映中国社会变迁和春运文化内涵的精品图书,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和价值。
1.一部全景反映春运70年变迁的图文书
2.精选70年春运经典影像和背后动人故事
3.捡拾几代人独有的春运记忆,记录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4.封面牛皮纸,加烫红金,老照片满满怀旧氛围
5. 书写家国故事,呈现百姓记忆,在流动的大中国,看见自己回家时的最初模样
6. 收入摄影名家王福春、于文国、吴芳、邱焰、邓勃等经典春运镜头
7. 随书赠送一对过年门神和一对2025乙巳书签
杨登峰,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2002年进入工人日报社,先后采访过国庆60周年阅兵、国庆70周年阅兵、9.3阅兵,北京奥运会、东京奥运会、巴黎奥运会,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雅安地震等。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
第一章 1950-1979 春芽萌动
太原北车辆段的女子检车班
50 年代的苏州“春运”
第二章 1980-1999 春潮涌动
我的春运记忆
火车上的一件憾事
1990,春运江湖
第三章 2000-2009 春风和煦
我经历的第一个春运
从一票难求到“互联网 +”出行
暖心之旅
第四章 2010-2019 春意盎然
2015 年无锡汽车客运站春运服务日记
第五章 2020-2024 冬尽春来
在怀化看火车
我拍春运二十年
第六章 春运70年 春暖旅途
附录
春运老物件
我拍摄 " 春运 " 的感受
台湾交通散记:体验台湾的春运和班线公交化
后记
春运,一趟没有终点的列车
我喜欢我策划的这个选题
每到岁末年初,关于春节怎么过,上哪里过,什么时候动身起程,就成为无论城乡,不论老少,都在热议的话题。正是这样的话题,最早最多地促成春节即将来临的氛围。
鲁迅在小说《祝福》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那是根据天空中爆竹声响的烟火气来说的。换到今天,这“年底”的气氛烘托,肯定不是爆竹,而是春运。
也差不多就是新年将近的时候,朋友送来一册图文并茂的书稿:《春运(1954-2024)》,这书名立刻打动了我,太有价值了,特别有意义。以春运为视角,回望过去70年中国人过春节的节奏、方式,出行的频率、人次,出行的时间、目的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去记录、整理、关注的历史,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生动侧面。这样的书令人期待。朋友嘱我为之作序,我虽自知不能胜任其职,但也很愿意为这样的选题点赞。
春运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盛况,从中应运而生的词汇。回看更长远的历史,春运也许不成规模,也许不用春运这个概念,但规模不等地,同样存在相似的情形,将其以一部完整的历史来看待,从而勾勒出一幅中国人春节回家与出行并行交错的图景,很引人兴趣。这样的工作又由新闻记者以文学的、艺术的形式去呈现,就更加让人期待了。
长久以来,新闻和文学工作者们一直都站在时代列车驶过的月台,努力去捕捉、感受并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呼啸而过的岁月中,春运带着鲜明生动的中国特色和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而来,承载了我们许多难忘的记忆,尤为触动人心。
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不仅是家人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契机。春运,则是连接家乡与亲人、传递文化与情感的纽带。它让人们得以返乡,与亲人共度佳节,感受家的温暖与力量。这种情感的维系和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回家过年,人们不得不忍受拥挤、寒冷与疲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人潮如织,为了购得一张回家的车票,有人甚至需在车站排队数日。家是心灵的归宿,是一年中最为期盼的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春运逐渐呈现新貌。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日益完善,人们的出行条件显著改善。从绿皮车到动车高铁,从长途汽车到飞机,春运方式多样化,出行选择更加丰富。特别是高铁的快速发展,让春运更为便捷,人们能在短时间内抵达家乡,实现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