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兼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研究方向,导读了韦斯坦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968)、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1993库尔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1948)、丹穆若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2003)等具有奠基作用的重要书目。本书针对国内教学和科研实际,以中文译著为基础,参考英文原(译)著,补充相关语境资料,梳理作者思路,衡定其学术价值、理论贡献与当代意义,校正或完善个别译文,以平易通俗的语言讲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要学术名作的理论框架、主要观点和论辩思路,力求既使国内读者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术语和发展历程,也为初学者建构学习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
刘林,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长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史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已出版专著3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
前言
凡例
上册 比较文学
吉尔伯特·海厄特
《古典传统:希腊罗马对西方文学的影响》(1949)
罗伯特·斯科尔斯
《叙事的本质》(
乌尔利希·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1968)
苏珊·巴斯奈特
《比较文学批评导论》(1993)
加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一门学科之死》(2003)
下册 世界文学
埃里希·奥尔巴赫
《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1946)
恩斯特·R.库尔提乌斯
《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1948)
罗伯特·阿尔特
《圣经叙事的艺术》(1981)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
《文学世界共和国》(1999)
大卫·丹穆若什
《什么是世界文学?》(200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