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是一本清晰明了、易于操作的儿童心理治疗手册,适合用于412岁的儿童及其父母的治疗。
《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的第1章是这一新版本的导言,概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第1版和第二版的区别,以及对全书进行了简要介绍。
从第二章开始,正式介绍基于心智化的儿童心理治疗方法。第二章描述了心智化儿童治疗的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重要概念和理论框架;第三章介绍了该治疗方法适用的目标群体,以及相关的评估工具;第四章介绍了进行心智化儿童治疗时的治疗策略和指导建议,勾勒了整体的治疗框架,并制定了基本治疗原则和立场;第五章描述了心智化儿童治疗如何应用于父母;第六章聚焦于观察方法,将其作为提高心理治疗技能的一种工具;第七章至第九章描述了在实践经验中观察到的心智化儿童治疗的三组技术,分别为注意调节、情感调节和心智化;第十章总结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议题,涵盖了相识、治疗设置及治疗中的不同阶段;zui后的第十一章讨论了研究课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道路。
心智化,用zui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理解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它是保障每个人获得健康的心理和人际发展的zui基本能力,是养育者应该具备的重要亲职能力,也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zui基本的专业能力。《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涉及到了全部这三个方面。
依恋理论以及依恋理论框架下的心智化理论,将精神分析和现代实验心理学及认知工作连结起来,不仅为个体自我的形成、社会认知和内在工作模式的发展,同时也为健康的养育,以及有效的临床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解以及实践框架。以心智化为基础的心理治疗(MBT)是一种循证基础的治疗方法。这些都已为绝大多数临床工作者所了解。但是,我们目前接触到的MBT基本上以成年人为工作对象,鲜见直接针对儿童心智化的实践工作指导,尽管围绕早年心智化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干预,可能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一切变成难以修复、甚至不可逆的损伤之前,为孩子提供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
正如心智化理论之父福纳吉教授在专门为《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中文版所作序中说的,本书可以作为心智化模型框架下儿童心理治疗培训的基础。它提供了一种富有创新性的整合,将福纳吉的工作与比昂、温尼科特、科恩伯格、阿尔瓦雷斯等人的经典精神分析工作结合了起来,由此产生的治疗策略为儿童心理治疗创造了一个宽松、易操作的框架,结构一致、重点灵活简单却又深刻,帮助儿童(也帮助父母)为自己恢复感知和思考的能力。
译者序
我之前一直以为,以反思、共情和情绪调节为主要治疗框架的心智化治疗只适合具有一定自我反思能力的成年人。直到我看到了这本《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Mentalizing in Child Therapy),才知道心智化也适用于具有依恋障碍、关系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儿童,甚至针对4岁儿童,有关治疗师也发展出了心智化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相比之下,人们对儿童的依恋发展模式及其缺损、情绪后果及其对行为的消极影响了解得比较多,对其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描述较为清楚。但是关于临床上如何治疗这类具有依恋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儿童,如何发展出一套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论述却十分稀缺,而心智化是基于依恋理论而发展出的主要治疗方法。
所谓心智化是指人际互动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殊能力,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持续地认识到(通常是无意识的)他人和自己一样,也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有着自己的感觉、想法和欲望。通俗地说就是读心的能力,只不过这种读心的能力不仅包括读他人的心,也包括互动中读自己的心,即认识自己的动机及感受的能力。
对于一个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处于发展中的儿童,运用心智化治疗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本书作者都是资深的运用心智化治疗解决儿童依恋障碍的专家,所阐述的儿童心智化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十分精妙,体现了他们从业多年的治疗体会与总结。对于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需要结合个人与儿童打交道的经验,深入思考,加以运用和实践。
从《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的介绍与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掌握儿童的心智化治疗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视角。
第1,具有从障碍儿童的特殊立场思考问题与体验情感的态度,蹲下来与这样的儿童沟通与交流。与这些有关系问题的儿童沟通,一般的共情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治疗师,要善于深入依恋障碍儿童的家庭关系模式,了解这些特殊儿童的特定的关系表征和自我表征,即使完全不合理,也要从儿童的立场进行理解。对于每个个案来说,儿童的立场都有所不同,治疗每个个案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治疗师需要具备对儿童情绪和感受的想象与准确的镜映。
第二,要与儿童建立真实的互动、介入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关系的世界,建构一个安全、支持而又创新、突破的新模式。一方面,使儿童在这个与治疗师的关系世界中感觉到舒适、放松,产生人际信任;另一方面,让儿童能够有所进展,突破原有的关系模式,产生一些变化。这种抱持与改变的融合,是治疗有效性的关键。而本书的作者们无疑都是高手,读他们的案例是一种具象的收获。
第三,要善于运用媒介。儿童本身的语言和思维能力都远远不如成年人,谈话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因此,儿童心智化治疗要运用故事、绘画、玩偶、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要求治疗师具有丰富的表演与回应能力。这种技能要将内心的体验投射于外,让儿童在治疗师的回应中,看到自我,看到关系的特点。所以,儿童的心智化治疗师要善于吸收艺术表达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将之与依恋和心智化理论结合起来。
第四,在儿童心智化治疗中,也需要治疗师本身的自我心智化,这种心智化与成年来访者的治疗有所不同,甚至要求更高。它要求治疗师从与儿童的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心智化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自我感受,包括受挫时的体验过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治疗和儿童的需要。
我发现,在咨询专业培训中,受训者对成年来访者的咨询与治疗技术更感兴趣。但我认为,在我国儿童治疗师更加稀缺。一方面,我们十分缺少在与儿童打交道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咨询师,尤其针对412岁的儿童。幼儿园和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薄弱,很多时候幼儿的心理问题受到忽视,几乎没有幼儿领域的心理治疗师。另一方面,我们总认为儿童的问题更多是行为问题,长大就好了。其实,青春期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都是儿童成长时期的发展与积累的结果,心理问题越早发现与干预效果越好。
我们的课题组一直在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和特殊教育的综合服务,我们发现学校关心的更多是外化的障碍模式,主要是关系与沟通的障碍,如有自闭倾向、品行障碍、冲动、多动与逆反等的特殊孩子。这些儿童主要属于混乱型模式,行为与情绪无章法,随意发泄情绪,他们严重扰乱正常教学秩序,而矫正他们的问题是学校的刚需。但是,我们面临缺少专业和有经验的治疗师的窘况,许多咨询师只擅长谈话治疗,其所受训的家庭治疗也仅限于谈话的方法,不能满足学校的需要。而本书所介绍的儿童心智化治疗是为数不多的被证明为解决儿童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冲动、逆反与反抗等问题的有效手段。心智化治疗的目标是治疗师通过对儿童之间的心智化的反应,通过与治疗师的合作与互动的经验,激活儿童心智化的能力。儿童被治疗师理解时,就建立了向治疗师学习的信心,并将这些积极模式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发展出安抚的动机和安全的关系模式,这让儿童在被人理解和感受的条件下,放下警惕与防御,zui终让儿童学会沟通、学会重视他人的意见、能够自我暴露,学会情绪调节,即达成社会信任。
《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是我与我的研究生共同工作的结晶。第1章至第五章由王书剑翻译,第六章至第十一章由蔡旻旻翻译,全书由我来审校。
刘翔平博士
2024年4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安娜丽丝·费尔霍伊格特-普莱特
(Annelies Verheugt-Pleiter)
成人和儿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有30余年与青少年和父母一起工作的经验;多个心理治疗培训项目的督导师和培训师。
乔里安·齐瓦尔金克
(Jolien Zevalkink)
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人类学家;研究方向是发展精神病理学,重点关注依恋紊乱、心智化问题和干预措施的效果;对弥合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特别感兴趣。
审校者简介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与咨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及注册心理咨询督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分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积极关系、安全依恋和心智化治疗。刘翔平教授已出版了30多本书,200多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