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以港兴,港以城立,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全球 60% 的经济总量、70% 的工业资本和人口主要集中在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全球海运贸易量占贸易总量的 90%,占贸易额的 70% 以上;全球排名前 50 名的特大城市中,港口城市占到 90% 以上。2022 年,我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 20 位中,港口城市就占了 14 席。可以说,港口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始于港口、兴于开放、荣于贸易。宁波拥有悠久的港口文化,距今 7000 多年前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是它的精神起点;早在 3000 多年前,它就以句章港出现,于公元 738 年正式开港。宋代时,明州(宁波)与广州、泉州、杭州被共同誉为四大海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明代时,宁波港是对日交通的主要通道,因为闭关锁国政策一度衰落。1842 年,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地成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宁波港又历经内河港、河口港、海港、集装箱支线港、国际干线港的演变,港口范围逐渐从三江口发展到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再到拥有穿山、梅山等 19个港区的宁波舟山港。宁波舟山港逐步从一个上海港的喂给港发展成为国际化集装箱深水枢纽港,现正从世界一流大港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
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作为儒商摇篮商贾之乡的宁波,拥有 30 多万海外宁波帮。邓小平同志曾号召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家乡,支持宁波港对外开放,宁波也被批复为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之一和计划单列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1992 年,国务院长三角及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明确宁波港是上海港组成部分,由此带来宁波港和城市的快速发展。
宁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宁波舟山港的建设和发展。自 20 世纪80 年代初就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城市发展战略。1980 年,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建设现代化港口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1984 年,第六次党代会上,以港兴市战略初步形成,要求尽快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1992 年,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1999 年,市第九次党代会将港口建设与科教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化作为四个突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而后从六大联动(港桥海联动)、六大提升(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到六个加快(加快国际强港建设)、一圈三中心(港口经济圈)和国际港口名城建设,再到2022 年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世界一流强港,宁波城市建设发展始终与港口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宁波高端研究智库的一名学者,我主笔撰写《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本书,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工作经历使然。由于工作原因,我自 2003 年初博士毕业后到宁波市经济建设规划研究院工作,2006 年适逢谋划建设梅山保税港区,就开始港口研究工作。2007 年调至宁波市发改委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处,开始接触临港工业。而后在市发改委服务业综合发展办公室任规划政策和物流发展处处长时,由于牵头管理全市物流业、电子商务和大宗商品产业,有机会接触大量港航物流企业、港口口岸、海铁联运、贸易物流、智慧物流、大宗商品贸易等具体业务,参与谋划了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宁波航运交易所、宁波甬易支付平台、宁南贸易物流园区等重大平台和重大园区建设。2014 年任宁波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时,谋划推动宁波港口经济圈、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正是这些工作经历和行业管理经验,为我启动这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认知基础。
2017 年调任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后,我对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新时期港产城融合发展、港航服务业攻坚突破、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甬商所转型提升等问题又进行了深入研究。正是由于多年工作经历和研究积累,也正是再次回到宁波发展规划研究院工作,我才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有时间有精力做些港口发展研究方面的系统整理并深入思考,也才形成今天这本专著。
二是责任担当使然。宁波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港口城市,关于港口的研究也是诸多宁波学者和前辈致力耕耘的领域,从而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如郑绍昌的《宁波港史》、童孟达的《港口研究与实践》、陈飞龙的《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宁波港口经济圈研究》等。但近年来,宁波智库和学者关于港口研究鲜有系统的、长期的跟踪研究。
三是团队品牌建设使然。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主要围绕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发展改革大局,围绕热点难点问题,观大势、谋大局、出大策,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谋划和针对性、务实性、操作性研究,旨在打造宁波市一流、长三角有影响力、全国有知名度的新型高端研究智库。近年来,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在港口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双碳、共同富裕等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团队和学术品牌,多年积累并形成大量珍贵的研究成果。以《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始,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将陆续资助推出系列专著和丛书,以扩大特色学术品牌及特色研究团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共有十二章。第一章至第四章是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世界一流强港的内涵特征、时代背景、基本动因、经济特性、评价体系和经验借鉴,本书第一次探索构建了世界一流强港硬核的七力模型和强港硬核指数评价体系。第五章是宁波舟山港建设回顾与展望,是本书承上启下的章节,梳理了宁波舟山港4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基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第六章到第十二章是宁波舟山港一流强港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腹地辐射能力、全球链接能力、现代航运服务能力、战略资源配置能力、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智慧绿色安全协同治理能力等七个方面阐释了宁波舟山港锻造硬核力量、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思考和建议。
本书自 2019 年启动,历经四年辛勤写作终于问世。首先感谢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王光旭院长的开明态度和鼎力资助,正是由于他的鼓励支持,我才有决心有时间去实现我的愿望,让本书成为院里第一本受资助出版的学术专著。其次十分感谢我的优秀团队,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产业部唐秀华副主任、孙学梁助理研究员,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地帮我查阅资料、整理素材、安排调研,和我一起交流、研讨、修改、提建议。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辛苦耕耘和大力支持,很难想象我在本已繁重的工作之余,能如期如愿完成这本著作!产业部的胡宇杰副研究员、李佩佳博士,王来、夏知豪、刘汉伟、高宇雯硕士以及综合部夏艺瑄经济师也给予本书一定的资料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还要感谢为本书撰写提供帮助的宁波大学郑彭军教授和陈东旭博士、宁波市交通研究中心戴东生主任、宁波市口岸办许杰明处长,以及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交通局、宁波市商务局、宁波舟山港集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由于一些原因,书中对大宗商品储运、长三角港口一体化等问题并未深入展开,部分内容还有不完善和研究不深入的地方,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杨兵杰
2023 年 6 月 12 日
第一章 世界一流强港的基本认识
第一节 世界一流强港的内涵特征 3
第二节 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的时代背景 8
第三节 世界一流强港相关研究述评 12
第二章 世界一流强港基本运行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港口发展的历史演进 25
第二节 世界一流强港发展的基本动因 46
第三节 世界一流强港发展的经济特性 56
第三章 世界一流强港发展评价
第一节 世界一流强港评价研究现状 65
第二节 世界一流强港评价指数基础要素 68
第三节 世界一流强港评价指数计算方法 76
第四节 世界一流强港评价指数结果分析 81
第四章 世界一流强港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一流强港建设经验 95
第二节 国内一流强港建设经验 121
第三节 对标分析启示 149
第五章 宁波舟山港建设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宁波舟山港发展历程 155
第二节 宁波舟山港发展基础 163
第三节 宁波舟山港发展面临挑战 165
第四节 宁波舟山港发展战略展望 167
第六章 世界一流强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
第一节 港口基础设施基本认识 177
第二节 港口基础设施作用机理 182
第三节 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84
第四节 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策略 191
第七章 世界一流强港腹地辐射能力建设
第一节 港口与腹地相互作用机理 201
第二节 宁波舟山港腹地情况 204
第三节 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腹地竞合分析 211
第四节 宁波舟山港腹地拓展策略 218
第八章 世界一流强港全球链接能力建设
第一节 港口全球链接作用机理 227
第二节 我国港口全球布局进展 231
第三节 宁波舟山港全球链接发展情况 238
第四节 宁波舟山港全球链接能力提升策略 243
第九章 世界一流强港现代航运服务能力建设
第一节 现代航运服务业分类与发展趋势 253
第二节 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经验借鉴 256
第三节 宁波舟山港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基础 262
第四节 宁波舟山港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提升策略 267
第十章 世界一流强港战略资源配置能力建设
第一节 港口配置资源的作用机理 281
第二节 提升港口战略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意义 289
第三节 宁波舟山港战略资源配置概况 292
第四节 宁波舟山港战略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策略 297
第十一章 世界一流强港与产业城市互动融合发展
第一节 港产城融合发展基本理论 305
第二节 宁波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实践 314
第三节 宁波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能力提升策略 325
第十二章 世界一流强港智慧绿色安全协同治理能力建设
第一节 世界一流强港智慧治理能力建设 337
第二节 世界一流强港绿色治理能力建设 345
第三节 世界一流强港安全治理能力建设 354
第四节 世界一流强港协同治理能力建设 358
参考文献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