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由洪子诚先生在北大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讲课的主题是关于“当代文学”的“发生”。 “当代文学”常被看作因政权更迭、时代变迁而自然产生。这种对问题和现象的“平面化”处理,引开了我们对许多矛盾、裂缝的注意。在本书中,作者将“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看作中国左翼文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的演化。由此引出了作者对中国左翼文学在当代命运的讨论:这一具有“先锋”意味,曾一度表现了相当的活力的文学,是怎样走向“制度化”的?它的经验,它曾有过的以粗糙、不和谐去抵抗“腐败”的努力,是否还是一种不应忘却的遗产?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材料与注释》《我的阅读史》《读作品记》《访谈与对话》等。
目.录
第四版自序 1
增订版序 2
初版自序 4
前言.课程介绍 1
第一讲.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3
当代文学史研究现状 5
研究“滞后”的原因 8
寻找新的“学科话语” 12
第二讲.立场和方法 22
文学史的“写作” 22
阐释对象和阐释主体 44
“历史的偶然” 52
“叙事形式”和“真实性” 59
“时间”与当代文学史 67
当代文学史的关注点 78
历史“碎片”的整理 98
“对抗性”的线索 121
概念和叙述的“清理” 128
“内部研究” 139
第三讲.断裂与承续 147
“断裂”:作为一种现象 147
当代文学面临的压力161
为问题寻找“参照”171
“进化”的文学观184
对“转折”的研究188
第四讲.“当代文学”的生成200
40年代文学的“可能性”200
“文学共生”的想象206
“独立的”文学传统217
缠绕不清的问题225
“一体化”和“价值多元”243
文坛派别的类型划分249
类型分析的目标259
第五讲.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274
当代文学的“一体化”274
文学体制和文学生产279
当代的文学机构284
出版业和文学报刊300
“自由表达”的可能306
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312
“身份”的几个问题320
第六讲.当代的文学经典342
可供观察的方面(一)342
有关的题外话348
可供观察的方面(二)355
当代经典的若干问题359
对西方经典的“自主姿态”371
对于“现代派”的策略376
第七讲.当代文学的“资源”379
“左翼文学”等概念379
《夜读偶记》和卢卡契385
激烈拒绝的态度394
“异化”问题404
革命文学的“宿命”413
“革命文学”的“驯化”419
批判性失去之后438
参考书目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