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羌活本草学、羌活属系统分类、生物学和物候学特征,以及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等;第二章论述了羌活与宽叶羌活生态学研究;第三章论述羌活种子生理及种苗繁育技术;第四章论述羌活的环境生态学与功能型区划理论;第五章论述羌活的产业化栽培研究;第六章论述羌活药材商品学及质量安全质量安全与土壤元素相关性研究。全书基于羌活的环境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力求为读者提供有关羌活生态种植与产业化栽培的系统研究结果,为读者提供对羌活及其生态种植方面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濒危药用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地下部分发育对生境特征因子的响应",编号:81473311,项目负责人(本书依托项目)
目录
第1章 羌活的本草学研究1
1.1 羌活的物种基原考证1
1.1.1 本草基原记述1
1.1.2 羌活药材名称考证2
1.2 羌活的道地沿革6
1.2.1 产地及变迁的本草记述6
1.2.2 产地与质量的本草记述7
1.2.3 羌活采制、炮制方法的本草记述8
1.3 羌活传统功效的本草考证8
1.3.1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9
1.3.2 透邪消痈9
1.3.3 息风止痉9
1.3.4 通络活血10
1.3.5 升阳举陷10
1.3.6 疏肝宣肺10
第2章 羌活属系统学与生物学研究11
2.1 羌活属系统学与地理分布11
2.1.1 羌活属系统学研究11
2.1.2 羌活属植物的地理分布13
2.2 羌活属生物学研究15
2.2.1 植物学特征15
2.2.2 羌活、宽叶羌活种质资源研究16
2.3 物候特征36
2.3.1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36
2.3.2 人工栽培羌活物候的变化规律37
2.3.3 气温及土壤温度对羌活物候的影响37
2.3.4 地表凋落物覆盖和遮阳网覆盖对栽培羌活物候的影响39
2.4 繁殖特征41
2.4.1 种子繁殖特征41
2.4.2 无性繁殖特征42
第3章 羌活与宽叶羌活生态学研究43
3.1 羌活与宽叶羌活野生环境特征43
3.1.1 羌活与宽叶羌活野生居群分布的土壤环境分析44
3.1.2 羌活与宽叶羌活药材微量元素指标51
3.1.3 羌活和宽叶羌活药材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52
3.2 羌活的生理生态研究53
3.2.1 羌活光合生理特性研究53
3.2.2 羌活生态因子变化特征及其与光合生理因子的关系58
3.2.3 羌活根茎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动态变化62
3.2.4 羌活的水分胁迫生理与生态效应66
3.3 羌活的民族植物学研究70
3.3.1 传统采挖模式及植物学知识在羌活种质资源保存中的作用71
3.3.2 神山圣境和宗教文化在羌活种质资源保存中的作用72
第4章 羌活发育生物学研究73
4.1 羌活根及根茎形态发育研究73
4.1.1 羌活根的初生结构73
4.1.2 羌活茎的初生结构75
4.1.3 羌活根的次生结构76
4.1.4 羌活茎的次生结构77
4.1.5 根和根茎发育时其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77
4.1.6 根茎发育过程中其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78
4.2 羌活根系发育调控机制79
4.2.1 营养元素(N、P)对根系形态学发育的影响80
4.2.2 生长基质对根系形态发育的影响84
第5章 羌活种子种苗研究86
5.1 羌活种子研究86
5.1.1 羌活种子形态特征86
5.1.2 羌活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研究87
5.1.3 羌活种子鉴别105
5.1.4 羌活种子检验及质量分级标准111
5.1.5 不同产地羌活种子质量评价118
5.2 羌活种苗研究123
5.2.1 羌活种苗发育特征123
5.2.2 羌活种苗质量及分级标准125
第6章 羌活产业化栽培研究127
6.1 羌活种苗的产业化生产127
6.1.1 种子育苗127
6.1.2 羌活的组培快繁与离体保存技术129
6.2 人工栽培下羌活生物量及元素积累动态132
6.2.1 人工栽培羌活植株的生物量动态规律133
6.2.2 人工栽培羌活植株地下部分元素积累规律134
6.2.3 人工栽培羌活植株地上部分元素积累规律135
6.3 羌活的大田集约化生产137
6.3.1 产业化育苗137
6.3.2 产业化栽培138
6.3.3 田间管理141
6.3.4 采收、产地加工及储藏142
6.4 羌活的野生抚育与生态生产143
6.4.1 羌活野生抚育繁殖途径143
6.4.2 羌活的野生抚育研究144
6.4.3 羌活的生态生产146
第7章 羌活资源与区划研究152
7.1 羌活及宽叶羌活的生境及环境特征152
7.2 羌活的区划研究153
7.2.1 羌活的生长适宜性区划154
7.2.2 羌活的品质适宜性区划158
7.2.3 羌活的生产适宜性区划161
7.2.4 羌活功能型区划163
第8章 羌活药材商品学及质量研究166
8.1 羌活药材商品学特征166
8.1.1 羌活商品规格研究167
8.1.2 羌活药材质量等级研究168
8.2 羌活药材质量研究173
8.2.1 羌活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174
8.2.2 不同海拔人工移栽羌活化学成分分析177
8.2.3 不同生长年限的药材质量动态变化研究178
8.2.4 栽培羌活不同部位的主要成分含量分析180
8.3 羌活药材质量安全研究182
8.3.1 羌活药材与原产地土壤微量元素相关性182
8.3.2 羌活药材与原产地土壤矿质元素的相关性185
8.3.3 羌活药材与原产地土壤重金属的相关性185
第9章 羌活代谢组学研究188
9.1 野生药材与栽培品的代谢组学研究188
9.1.1 野生药材与栽培品间代谢产物差异性分析188
9.1.2 野生药材与栽培品间差异性代谢产物分析192
9.1.3 野生药材与栽培品间代谢通路富集分析197
9.2 羌活根茎及根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204
9.2.1 栽培羌活根茎和根部的转录组组装与注释204
9.2.2 栽培羌活根及根茎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206
9.2.3 栽培羌活根茎激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209
9.2.4 栽培羌活根茎苯丙烷合成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212
第10章 羌活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215
10.1 羌活化学成分研究215
10.1.1 挥发油类成分研究215
10.1.2 香豆素类成分研究218
10.1.3 其他类成分研究223
10.1.4 羌活中活性成分的合成研究228
10.2 羌活药理药效228
10.2.1 急性毒性比较228
10.2.2 抗炎作用比较229
10.2.3 镇痛作用比较229
第11章 羌活研究与开发展望231
11.1 研究与可信稳定种源渠道匹配的成套支持技术231
11.1.1 种子生产无人工厂231
11.1.2 适宜产地大数据232
11.2 研制与高原药材种植环境共融的特种智能装备232
11.2.1 羌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32
11.2.2 高原种植共融机器人233
11.2.3 羌活工业互联网233
11.3 创建为家种药材市场推广护航的流通促进机制234
11.3.1 区块链防伪234
11.3.2 金融调控235
11.4 健全指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品牌创建235
11.4.1 完善适应市场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系235
11.4.2 构建羌活全产业链标准体系236
11.4.3 推进羌活品牌创建与宣传236
11.5 加大羌活新产品开发,提升效益236
11.5.1 药用部位的新产品开发236
11.5.2 非药用部位的新产品开发237
参考文献238
附录1 羌活与宽叶羌活植株形态252
附录2 羌活与宽叶羌活关键性状253
附录3 羌活药材形态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