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北宋后期、南宋前期为历史背景, 以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的传记体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本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 以两位主人公的生平事迹为基本框架, 辅以他们的学术和创作成就,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们在时局动荡之际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其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为了增强内容的历史时代感, 营造主人公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 作者又参照《宋史》, 引入了北宋末和南宋初的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当时的诗词作品, 作为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背景。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区别于某种以李、赵爱情为题材的专务言情的小说。其中除正史之外, 也采用了若干有资料可查且比较可信的奇闻、轶事, 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本书主要人物李清照的成就是文学创作, 因此在其中几乎引入了现存的已经确认的李清照的绝大多数作品 (诗词、散文), 甚至包括能反映作者精神、思想面貌的残篇断句。本书对赵明诚在金石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史学观点也多有介绍。
回陈师道陋室结永好赵氏儿金屋欲藏娇
回保古碑锄奸清市侩抄经典立志效前贤
第 三 回 贤郡守义赏真勇士 小神童乘机认同宗
第 四 回 观御碑两小夸大话 诣阙下阖家宴樊楼
第 五 回 春光乍泄青梅竹马 雅兴直抒少女襟怀
第 六回 曲解诗词阉竖邀宠惜别太守万人送行
第 七 回冬烘先生生非惹是豆蔻玉女赏月赋诗
第八回 西园雅集众星拱月校场检阅边帅操兵
第 九 回 讽时事巧赋如梦令 重气节坚辞害人局
第十回 边城道上驱逐妖孽历下亭中创制雅词
第十一回避嫌疑隐居游故地兴大狱灾变警君心
第十二回 赢了打马输了诗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第十 三回 奸佞臣阴谋欺黯主痴情女热泪表春心
第十四 回 辨玉玺孰知真和假 观星河未卜喜与悲
第十五回旧主驾崩重启仁政繁台春晓喜逢贵人
第十六回良臣酷吏善恶终报怨女痴男人神共怜
第十七回文苑泰斗凭吊知己词林红颜喜结良缘
第十八回琴瑟和鸣说典论律命途多舛感疾归阴
第十九回玩关扑清照试身手设巧计明诚招妹婿
十回 画牡丹题字心相印 潜高府救夫义不辞
十一回 贬蛮荒逐客占古韵交厄运异乡遇相知
十二回明大义忍痛走伊洛保名节决绝辞庙堂
十三回 填新词人比黄花瘦 次旧韵笔诛佞宦奸
十四回 石癫题跋御赐诗卷 众女试作孙怨词
十五回 高太尉驱妖用奇计 金明池竞渡争锦标
十六嗣责岂在妻妾 勋理应垂汗青
十七回 返故乡千里走齐鲁遵师嘱一心究异同
十八回 文殊寺斗教稚子 简政堂题跋会亲朋·
十九回 慈岳父魂归故乡土 慧明诚智断无字碑
第三十回 臣谋君诺形同傀儡 夫唱妇随恰似鸳鸯
第三十一回雅好古痴迷金石刻鄙流俗厌做父母官
第三十二回收燕地庆贺成艮岳获魏碑团圆赴莱州
第三十三回静治堂约韵遣虚日淄州府赏碑会古人
第三十四回往日重启两国边衅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第三十五回靖康乱康承大统 侠义情才女感义军
第三十六回 淮泗曾访夫君旧友广陵又逢父辈知交
第三十七回 出师未捷英雄谢世 咏志曾羡桂子飘香
第三十八回遇兵变蒙冤遭罢黜经事迁忆旧话沉浮
第三十九回 兵谏除奸身名俱裂 疟侵殒命妻妾同悲
第四十回 李易安泛舟知宿命 梁红玉击鼓抗金兵
第四十一回 物是人非感时溅泪家破恨别惊心
第四十二回 贤玉珠弃俗入梵界 敏清照叠字填妙词
第四十三回 痴情女终被痴情误不义人必将不义行
第四十四回 烈嫠妇誓死揭恶吏 贤翰林直言动宸衷
第四十五回家国情怀充溢古律 夫妇爱意寄托金石
第四十六回 钓台夜过高山仰止 双溪春游舴艋载愁
第四十七回 八咏楼即兴千载咏 朱仙镇悲歌满江红
第四十八回李清照科山祭夫冢韩玉父漠口题古诗
附录一李清照、赵明诚简介
附录二 李清照、赵明诚事迹编年
附录三《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
后记
回陈师道陋室结永好赵氏儿金屋欲藏娇
话说大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基业以来,第六位皇帝赵顼践祚①已历一百O八年。是时,正是宋朝国运由盛转衰之际,朝野遂有革故鼎新之论。皇帝春秋②鼎盛、踌躇满志,欲整饬朝纲、重振国威;于是,安石变法应运而生。安石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还是一位对经学、文学皆有专攻的鸿儒。他对皇帝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又说,要治国兴邦必须“变风俗、立法度”。皇帝征召安石为宰相,令其革新变法。推行新法,自然任用拥护新法、锐取的有为之士;而反对新法的守旧派,即所谓老成方正之臣,则被放逐到偏远的州郡为官,甚削职为民。但当新法出现弊端,遭遇挫折之时,国主往往又动摇退缩,重新起用守旧老臣,贬斥变法新锐。如此反复多次,朝廷便撕裂、旧两,致使朋不断。
元丰八年,皇帝赵顼驾崩,庙号谥曰神宗。太子赵煦继承大统,是年赵煦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高氏③垂帘听政,改元元祐。神宗生前对新法已产生动摇,太皇太后听政,便尽废新法,重新起用前朝因反对新法而遭贬斥的元老旧臣,如司马光、文彦博、刘挚、范纯仁、苏轼苏辙兄弟等。他们相继从地方任所或乡里回到京城担任了重要官职。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秦少游、张耒也陆续被苏轼擢入馆阁,身居清要。另外,还有苏门后四学士,如李格非、廖正一等人,也都相继入朝为官。苏门弟子齐聚京师,共受苏轼熏陶。他们互相切磋经术、议论朝政、诗词唱酬,一时蔚为大宋来的文坛盛事。他们一文一诗出,士民即争相抄录传诵,一时纸价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