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丝绸之路的开拓与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着重考察和论述丝绸之路的开拓对中国各民族以及境外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融合与传播的贡献和作用。下编“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乐舞形态”聚焦东起陕西、西至新疆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传统音乐文化, 描写其类型、特征、存在方式, 阐述其历史发展及当代传承与传播。
本书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整理及有效抢救,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多维空间的历史生成
(总序)
英国著名史学家弗兰科潘指出: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随意塑造过去的历史, 但古代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为我们所知。 如果把罗马看成是西欧文明的祖先, 我们就忽略了一个事实: 它与东方紧密相连并在许多方面受到东方的影响。 古代社会确实是我们今日社会的原始模板: 充满生机, 竞争进取, 成熟高效, 精力旺盛。 一个布满了城镇的区域带,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洲的锁链。 西方开始注视东方, 东方开始注视西方。 东西方共同增进了印度、 波斯湾和红海之间的交流沟通———古丝绸之路充满了生机。”这段颇带概括性的叙述表明, 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随意塑造, 尤其是不能忽略东方文明的巨大影响和存在, 它不仅与西方文明同样古老, 而且两种文明之间早已相互注视和影响, 它们代表了世界文明史上迄今为止最早和最直接的对话。 而古丝绸之路的开凿所引发的跨文明交流和对话, 既彰显了东方文明的魅力, 创造了无比丰富和珍贵的人类文明遗产, 也无疑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丝绸之路开启了文明交往之路。 法国历史学者布罗代尔在分析 “文明”这一术语的历史衍变时, 把文明看作是一种大区域内, 比较有长久性、 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它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不同文明的形成则往往与独特的地理空间、 社会发展、 经济状况及群体心理密切相关。 文明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 社会和文明永远密不可分,它们指的就是同一种现实, 每种社会和文明都依赖于经济、 技术、 生态、 人口等方面的环境, 而集体心态则往往成为文明形态最强有力的特征, 这始终是过去和今天文明的中心问题。布罗代尔对文明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分析极为深刻, 对揭示丝绸之路自身文明构型及开启人类文明交往之路颇具方法论意义。
文明作为人类的创造物, 依赖于人类自身的进化、 发展及生存需要的提升和拓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类自身的生产决定文明创造的内涵、 丰富性和价值取向。 如果说, 促使文明形成的基础条件是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 即肥沃的土地与河流的话; 那么, 决定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持久动力,则是与人的社会性密切相关的文明间的互鉴和交往,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定律。 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全世界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欧亚大陆这个独特的地理版图上, 并且沿江河而起。 如人类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尼罗河河谷文明、 印度河河谷文明及黄河河谷文明的出现, 就说明了文明起源对地理环境的依赖。 正如有学者所分析的, 每种文明都源于直接的机遇,即对地理环境优势的合理利用。 “在历史的黎明时期, 古代世界繁荣着许多大河文明: 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 印度河沿岸的前印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沿岸的苏美尔、 巴比伦和亚述文明, 尼罗河沿岸的埃及文明。” 它们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形成的范例。 但事实上, 没有交往就没有文明的发展。“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 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 例如, 倘若离开了阿拉伯商队横跨沙漠和大草原这样的‘干燥的海洋’ 的流动, 离开了他们在地中海地区和印度洋沿岸乃至远到马六甲 (Malacca) 和中国的旅行, 伊斯兰世界便无法想象。”布罗代尔的论述深刻表明, 包括丝绸之路在内的人类早期所从事的探险、 贸易以及那些保护部落的战争, 对民族、 文化间的接触、 了解和互鉴, 发挥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明发展的奥秘即在于此。
一、 打开认知世界文明的方式
“路” 是推动与促进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媒介与桥梁, 它既具有连接和纽带的功能, 也不断地产生动力性的价值和作用。 从文明交往的维度看, 狭义的路是指物理时空中陆、 海、 空诸多通道的开凿、 打通和形成, 甚至包括信息和数字化时代各种媒介交流机制的生产和创造, 它极大地缩短了不同洲际、 国别间的距离, 为不同民族间的密切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广义的路则是指随着物理时空中交通网络的丰富及全球化视域的形成, 社会文化场域中不同文明形态间获得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和接触, 从商品贸易、 物种流动、 技术转移, 到艺术交流、 宗教传播和文化借鉴, 它极大地推动了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交流、 融合, 从而促进了异质文明间的相互吸收和互鉴共享。 公元前 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在欧亚大陆版图上所开凿的 “丝绸之路”, 正体现了所谓 “道路” 开拓的双重含义。 它不仅打通了一条由中国古代长安出发, 经过河西走廊, 穿越天山脚下, 进入中亚、 西亚, 然后再通向地中海地区的交通道路。 更为重要的是, 这条横贯东西方的国际交通路线, 成为一条连接欧亚各国贸易往来、 民族融合、艺术交流和文化借鉴的活跃通道, 极大地促进了欧亚大陆各种文明间的交流、对话和融合。
正像历史发展所证实的那样, 丝绸之路将东方文明、 印度文明、 阿拉伯文明、 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一起, 而 “中国围绕丝绸之路的地理发现,突破了地域限制, 建立了对其他文明的认知。 它最终形成了一种更为开阔的世界观与相对平等的交流方式, 促成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密切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不断发现着世界, 世界也逐渐认识了中国”。 概要地说, 张骞的 “凿空” 之旅打开的是一种认知世界文明的特有的中国方式。它没有使用枪炮、 利剑和火药, 更没有依赖侵略、 蚕食和占领, 而是以平等贸易、 友善交流和彼此尊重的方式, 寻求不同文明间的和谐相处与利益共享。 这大抵是中华文明固有的秉性和内涵, 也是其接触和吸收世界文明的独特方式。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开拓中, 所谓 “彩陶之路” “玉石之路” “青铜之路” “草原之路” 等诸多道路的开凿和形成, 足以表明中华民族致力于与其他民族交往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以及它所创造的文明交往方式和空间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 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了丰富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 诸多道路的开通和命名所彰显的是中华文化的 “美丽精神”。 诸如彩陶的坚实与质朴、 玉石的温润和透明、 青铜的庄严与肃穆、 草原的辽阔和生机等, 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美丽符号与标识。 正像 “丝绸” 所展现的内涵一样,这条通道拥有一个优雅浪漫的名称, 它是地球上的金丝带。 甚至中国丝绸从罗马帝国时代就令帝国的贵族迷醉不已, 不管道德严谨的罗马人对此如何批评,也无济于事, “ ‘丝绸’ 在当时的西方视野中依旧是完美的东方符号”。
张君仁,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完成和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有“花儿学术史”等,出版《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等著作6部,发表《“Sound Group”概念之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等论文60余篇。
上 编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乐舞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第一章 丝绸之路及其影响/ 004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产生/ 004
第二节 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 006
第三节 我国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008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010
第五节 丝绸之路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012
第六节 区域概念界定/ 018
第二章 先秦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交流/ 020
第一节 先秦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往来/ 020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播/ 022
第三章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交流/ 029
第一节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交流与传播环境/ 029
第二节 秦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播/ 031
第三节 丝绸之路滋养下的汉朝音乐/ 056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交流/ 070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环境/ 07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播/ 079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音乐/ 107
第五章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交流/ 123
第一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特点/ 124
第二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西来乐舞/ 130
第三节 丝绸之路上东西音乐深度融合/ 144
第四节 敦煌石窟乐舞文化/ 158
第六章 宋元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交流/ 170
第一节 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空间/ 170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发展/ 180
第三节 代表性的宋元城市音乐类型/ 192
第七章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音乐传播与交流/ 204
第一节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文化环境/ 204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西域歌舞与内地戏曲/ 208
第三节 西域与中原的音乐互动/ 217
下 编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乐舞形态
第八章 戏曲音乐/ 225
第一节 秦腔/ 225
第二节 陇剧/ 234
第三节 眉户/ 249
第四节 碗碗腔/ 255
第五节 陇东道情/ 262
第九章 曲艺音乐/ 283
第一节 西府曲子/ 283
第二节 秦安小曲/ 297
第三节 通渭小曲/ 312
第四节 崇信弦子腔/ 322
第五节 兰州鼓子/ 332
第六节 凉州贤孝/ 347
第七节 敦煌曲子戏/ 366
第八节 青海平弦/ 377
第九节 新疆曲子/ 390
第十章 器乐合奏/ 401
第一节 西安鼓乐/ 401
第二节 陇东唢呐/ 414
第三节 十二木卡姆/ 419
第四节 “纳格拉” 鼓吹乐/ 430
第十一章 歌舞音乐/ 436
第一节 民歌小调/ 436
第二节 特殊歌种———花儿/ 479
第三节 少数民族歌舞/ 499
第十二章 宗教仪式音乐/ 513
第一节 崆峒山道教仪式音乐/ 513
第二节 兴隆山道教仪式音乐/ 522
第三节 甘州丧葬仪式音乐/ 525
参考文献/ 536
后记/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