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特色是: 一、重视原典本身。本书以原典为基本内容, 核心是为读者提供材料, 让读者掌握第一手文献; 为了帮助读懂原典, 提供题解和注釋。二是史论结合。本书既有大量原典文献, 同时简要叙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 改变传统“文论选”和“文论史”分离的状况, 将二者有机结合。三是提供了延伸思考, 以便读者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同时也为了检测阅读和学习的效果。
正如本系列教材总主编曹顺庆先生所言,中国当代是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当然,这不仅仅是曹顺庆先生个人的看法,也是中国当代学术界之“痛”。这里,我们不拟展开造成这一沉重话题原因的分析,只是想,不能再把这一自身之痛带给下一辈学人。中国教育界长期在讲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家长一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够,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我们拿什么来教育学生,我们要求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百多年来浸染了欧风美雨的中国来说,已经成为大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多年来从事的这项工作。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积极思考,努力行动。本书的编写也可以说是在为改变目前的现状做出一点儿小小的努力。
本着让学生主动阅读、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生活的教育理念,本着以阅读原始文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育途径,本着“老师少讲,学生多读”的教学原则,《中国古代文论史》的编写贯彻“三重视”原则:
一是重视原典本身。本书以中国古代文论原典为基本内容,中心是为读者提供原始材料,让读者掌握第一手文献;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原典,教材在原典前提供了简要的“题解”,对所选原典的作者、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在原典之后加以简要注释,以帮助读者解决阅读中的语言文字障碍问题。
二是重视史论结合。长期以来,高校和学术界将“文论选”和“文论史”分离,使原本应该合在一起的东西一分为二,结果是,读了“文论选”却没有形成文论史的概念和线索,读了“文论史”却缺乏具体文论原典的材料印证。为了消除这一弊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编写的“中国古代文论史”,一般在历史叙述之后附录了部分文论原典,但是仍然是“以叙述为主,以原典为辅”。本书编写完全体现“原典第一”原则,即主要提供大量原典文献,简要叙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真正实现“以史带论”,以材料呈现理论观点。
三是重视检测学习效果和引发进一步思考。本书在每篇原典之后提供了“延伸思考”,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阅读和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引发读者进一步阅读和思考,让读者把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延伸到其他原典和问题中去。
根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本书的编写体例是:“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基本特征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分期,分七章介绍不同时期的文论原典。在这七章中,首先是“题解”,简要介绍原典的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影响等,其次是原典材料本身,再次是注释,最后是延伸思考。为了加强培养学生阅读原典的能力,原典本身和注释采用繁体字排版。我们希望通过上述编写体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原典的能力,也有助于“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同时,这种体例的安排也充分考虑到作为教材使用时老师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本书得到四川省和云南省多所高校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同仁的大力支持。职责和编写分工是:
主编:
曹顺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序言、第三章《毛诗序》
李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章、第三章司马迁和王逸
副主编:
杨红旗(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第八章刘熙载、陈廷焯、梁启超、王国维
周世伟(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党支部书记):第五章
编委:
邓国军(内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六章严羽、元好问、张炎、钟嗣成
翁礼明(内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章
何忠盛(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第八章金圣叹、李渔、王夫之、叶燮、王士稹、袁枚、姚鼐
王琴(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第四章曹丕、陆机、钟嵘、萧统、萧绎
许劲松(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第四章刘勰、第七章
吴远稳(玉溪师范学院讲师、博士):第六章欧阳修、苏轼、李清照、朱熹
本书选目和提纲由李凯提出初步意见,曹顺庆先生最终确定,统稿和初审由李凯负责,曹顺庆先生终审。
本书编写得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等单位领导和重庆大学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本书参考了众多专家的成果,特致谢忱!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