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孙宏良基于个人生活体悟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研读和阐发。作者以“述而不作”为原则,致力于用《论语》原文解读论语,从章句在《论语》的整体语境来解读章句。对于具体章句,行文由“原文”“意译”“述读”三部分组成,作者在借鉴古注的前提下,也有个别不同于前人的观点,均在“意译”部分进行阐述,并借助“述读”部分完善自我观点的推导逻辑。本书以述读为本体,在此之外弓申不多,但也力求彰显《论语》的内在智慧和信仰光芒。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表面上看是作者对《论语》的述读,似乎和大多数介绍《论语》的书没有什么区别,但细心的读者读到书末的后记,就会被作者的经历所震撼,就会感受到它的不同一般,我将这种不同一般称为“生命的阅读”和“生命的写作”。从阅读的层面看,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都是一种“文字的阅读”;进一步,则有一部分读者更用心、更投入,于是就上升到了“心灵的阅读”;更进一步,会有极少数读者投入的是自己的生命,于是就达到了阅读的**层次——“生命的阅读”。写作也是如此:大多数作者的写作只是“文字的写作”,少数作者达到了“心灵的写作”,而只有极少数作者能达到“生命的写作”的高度。所以,只有作者的写作达到了“生命的写作”的高度,而阅读的人也达到了“生命的阅读”的层次,从而形成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和共鸣,才达到了读书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无疑都是“生命的写作”的结晶。《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所写,但同样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的结晶。本书的作者孙宏良,正是对《论语》进行了“生命的阅读”,同时又用自己的生命进行了写作,才有了这本《论语述读》。作者孙宏良本来和我素昧平生,只是因为3年前我在清华大学的一次讲座得以结缘。没想到3年后的今天,他请我为他的这本书作序。真心讲,我当时是很犹豫的,因为我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科教师,对传统文化只是热爱而已,实在没有资格为这样的书作推荐。但当我看了他写的后记后,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油然而生,也因为我们共同的经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经典的力量,于是才应承下来。我从东南大学退休后,便来到清华大学作为外聘教师从事经典教学的工作,至今已有15个年头了。我在每一次课程开始时都向同学们强调:人生需要经典,因为经典可以照亮人生。这是我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结论:因为《庄子》,我正确地认识了死亡;也因为死亡,我才深刻地理解了《庄子》。现在,我从孙宏良的身上,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论语》,他正确地认识了人生;也因为自己的人生,他才深刻地理解了《论语》。正因为如此,我将经典教学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发自内心地向每一个人推荐经典:只要你真正投入,经典一定会让你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即使重病在身,即使死亡来临,你都可以坦然面对,微笑着与疾病为友,和死亡相伴,更何况一般的挫折和坎坷。让我应承为之作序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孙宏良写作此书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参阅了几十部前人的著述,对每一章、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做了认真的推敲。古人讲,读经典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六经注我”,一种是“我注六经”。在我看来,其实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以经注经”。我认为,孙宏良在本书的写作中,是同时使用了这3种方法的,所以才使得本书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时,经常向同学们强调著名学者顾随先生的一个观点:读经典,不了解古人是辜负古人,只了解古人是辜负自已,必要在了解之后还有一番生发。我认为,孙宏良在本书的写作中也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两个方面的。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推荐此书,并相信读者也一定会从本书中感受到经典的力量。陈怡2021年4月于南京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