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是一本介绍积极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心理学著作。全书概述了一种清晰、系统的方法,将积极心理学与艺术治疗结合起来,调动来访者力量、诱导参与、识别流动和积极的情绪、建立治愈关系和增加叙事能力、阐明生活目的和意义。全书集临床分析、最前沿的艺术研究、问题讨论于一体,帮助治疗师将艺术治疗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以及引发他们对自己和专业发展的思考。同时,全书收录了当下最全的超过80个积极艺术治疗指示清单,有强大的词汇表以及优势和价值清单,实用价值大。
丽贝卡·安·威尔金森(Rebecca Ann Wilkinson),Creative Wellbeing Workshop的联合创始人,该机构主要利用艺术和创意过程帮助个人和组织管理压力、应对逆境和提高福祉。同时她是乔治·华盛顿大学艺术治疗研究生项目的兼职教师。
乔雅·奇尔顿(Gioia Chilton),博士,也是Creative Wellbeing Workshop的联合创始人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兼职教师,曾就艺术治疗与积极心理学撰写过大量文章。她的博士论文是对艺术治疗中积极情绪表达的研究,因其创新的基于艺术的研究方法而获奖。
推荐序1:一个艺术治疗的新时代
毫无疑问,全球的艺术治疗团体都致力于增强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但我们对工作与服务群体的看法却有所不同。我带着一个愿景来到艺术治疗领域,希望将我所说的艺术表达的“积极”特质(McNiff,1974)带给住在州立精神病医院后院的人们。对于艺术如何通过使人们沉浸在创造性的表达中及在其他羞耻难堪的情况下提高尊严来得以治愈,人们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这项工作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我们在东北地区的博物馆和大学画廊展示了来访者的艺术作品,作为健康而非疾病的展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严重且显而易见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消极方面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发问:怎样才能通过艺术来增强一个人的优势?
但这种方法在更大的心理健康背景下并没有那么重要。关于艺术表达的精神病理学的负面观点明显占了上风,且被嵌入艺术治疗中,在那里,艺术表达被视为问题的隐喻。此外,还有一种对无意识表达的关注,这与自发的、计划外的创造行为不同,后者有效地摒弃了一个人刻意创造及强化诊断力量的努力,因为人们认为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们“真正”在交流什么。
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进展,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描述的,在提供替代方式的操作上,主流文化及其伴随的语言和标签仍然存在。在心理健康领域,个人和集体的人类经验往往被减小到过去发生的伤害事件,在艺术治疗领域,人们很少去关注艺术是如何实现治愈的(McNiff, 2004)。
丽贝卡和乔雅将艺术疗法的处境归因于心理健康领域的“消极偏见”,并呼吁更积极地关注优势与幸福。她们的书不仅提供了实践的方法,而且以我强烈支持的范式转变为基础,这一转变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当前对积极态度、韧性和优势的强调自然会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样会鼓励否认与逃避,并可能给那些与日常生活作斗争的人带来负罪感和挫败感。对经验怀疑或乐观的倾向是人类本性中根深蒂固的,并且不会消失。在这方面,我把“积极心理学”看作纠正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思想片面性的一种努力。
在中国,道家思想有一种无形的生命力,在我看来是一种明显的创造性能量(McNiff,2016),由相互依存的元素和两极现实(如积极和消极的想法)之间的创造性张力组成。亚健康是由于缺乏相互作用、变化和流动的循环。积极艺术疗法不是否认消极,而是让我们为它的互补面创造一个空间。
倡导艺术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并不会以任何方式挑战黑暗和困难的存在,也不会只关注积极的情况。艺术治疗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艺术促进对幸福的共同承诺。我认为与冷漠和绝望相比,艺术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变革,是一种在人与环境中循环的创造性能量的源泉。艺术表达是一种智慧、一股自然的力量(McNiff,2015),它具有能够在线性分析无法企及的最复杂的困难中找到自己路径的独特能量。艺术通过将困难与创伤作为表达的资源进行疗愈,并希望以此来改变它们与我们的关系。有时它会破裂,造成混乱与阻碍,但它是为生活服务的。诚然,这种观点选择了积极的动机和结果,但它把消极的东西视为现实,并为创造性行为提供动力。我们可能会问: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痛苦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吗?我们能更富同情心与想象力地回应它的存在并加以利用,以及改变我们与它的关系吗?
丽贝卡和乔雅对艺术表达积极特质的全面呼吁,邀请我们所有人开启一个致力于更好地利用整个创造过程的艺术治疗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