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读者
我很难对我的书谈些什么,既然我已经写了它。
我更愿意谈谈在我获知这本书要被译成中文时的感受。我觉得很幸福。还在孩提时代,我就十分向往这门语言;那些方块字总是令我很着迷,而且,想必我把这种痴迷传给了我的女儿,她为了学习中文,曾在北京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也许,这本书的中译本,具有比法语原著更多的神秘色彩和奇特意味;这种神秘和奇特正是我在撰写本书时想要赋予它的。如果这个心愿得以实现,那么,这不仅仅归功于我自己,更应归功于中文这门美妙的语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序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获奖最多的犹太裔法国作家。他出生于一九四五年,父亲是商人,母亲是演员,两人常年在外忙碌,对孩子少有关注和爱护。因此,与莫迪亚诺相依为命的兄长早年夭折后,他便在孤寂和郁闷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莫迪亚诺弱龄早慧,十岁就会写诗,十四五岁就试笔写作小说。中学毕业后进入索邦大学,在预科上了一年便辍学,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一九六六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完成了处女作《星型广场》,反映犹太人在二次大战中法国被占领时期的窘境。两年后,这部新颖独特的小说问世,名震一时。从此,莫迪亚诺便跻身于法国文坛翘楚之列,并成为新寓言派的一员骁将。《星型广场》和《夜巡》(1969)、《环城林荫大道》(1972)构成了他早期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占领时期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均获得法国文坛上的重要奖项,其中《星型广场》还同时获得两项文学奖。一九七八年发表的《暗店街》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一九八四年和一九九六年,因他的全部作品而分别获得彼埃尔·摩纳哥基金会奖和法国国家文学大奖。
寻找、查询、调查、回忆、探求,是莫迪亚诺小说题材中的主旋律。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故事背景往往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占领时期。主人公承受着沉重的生存压力,他们在险恶、恐怖、阴森的存在困境中寻根,他们在寻求自己的身份的同时,找寻解脱和慰藉,演绎着寻找自我的悲剧。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迪亚诺小说创作的题材和寓意起了变化。作品的环境定位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而寻找、探求的旋律发生了变奏。主人公追寻的大多是失去的时光,是对过去生活某一片段的回忆,阐释人的存在的悲怆性和渺小性,更多地宣泄了作家的怀旧情绪。
《夜半撞车》(2003)是他的第二十部小说,发表于他创作生涯三十五周年。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年近花甲的叙述者对自己成年前几个月发生的往事的追溯。
深夜,一名孤独的青年在巴黎街头漫步时,被一辆湖绿色的菲亚特轿车撞倒。他与肇事车辆的车主,一位名叫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女子一起坐上警车,被送往医院。等他清醒时,却只身躺在一家诊所,这名女子已不见踪影,而他得到了一笔钱。为了弄清事实,离开诊所后,他按照一个不确切的地址,开始寻找、调查这位女子,那辆肇事的湖绿色菲亚特则成了他追寻中的最重要的线索。这位女子使他想起了另一名女子,湖绿色的菲亚特使他想起了一辆小型货车。整个寻找的过程又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小说描述了这位年轻人的寻觅、探求、回忆和反思。从左岸到右岸,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他经历了一个个无功而返的夜晚,记忆起一幕幕早年生活的片断。最终,他找到了雅克琳娜·博塞尔让。一切都复归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