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语言宝库中的重要资源。本书立足于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选取课本中出现的成语, 按成语释义、原文出处、历史人物、典故讲解、精彩例句、拓展训练等六大板块, 向学生普及成语的含义、来龙去脉, 并带领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成语, 既夯实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又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 丰富了学生的文史知识, 提升语文素养。
01 叶落归根
【释义】
树叶凋落后终还是回到树根,比喻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后来也引申为离开故乡的人对回归故乡的执念。
【出处】
“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出自《荀子·致仕篇》,是叶落归根的意思早的出处。
【人物】
荀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典故讲解】
战国时诸侯争霸,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强弱,更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和争夺。荀子曾经在齐国三次担任老师,他对如何培养学生很有经验,就像落叶为树根施肥一样,想要教出对国家社稷有益处的学生,老师只有博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品质。
【例句】
-
您怎么会走南闯北,又转回来啦?这可真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哪!”——汪曾祺《八月骄阳》
-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到晚年,总是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的,何况那是经过更新的大好河山,正以迷人的魅力召唤着这个海外赤子。——朱金元、陈祖恩《李宗仁》
【拓展训练】
-
你能用“叶落归根”的四个字各想一个新的成语吗?(如叶公好龙、落花流水、归心似箭、根深叶茂等)
-
请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说你对“叶落归根”的理解。
02 名山大川
【释义】
泛指高大的山和源远流长的河。
【出处】
“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尚书·武成》)
【人物】
商纣王:子受,也称帝辛,是殷商的末代君主。
周武王:姬发,西周的奠基人,开国君主。
【典故讲解】
故事发生在三千多年前,那时候商朝的王叫做纣,他没有德行,百姓们都讨厌他。周武王姬发向天地、高山和河流列举了纣王做的坏事,得到了天道的支持,很多人跟随在他的左右,起兵推翻了纣王,建立了周。
【例句】
-
美丽的风景可能在名山大川,也可能在小桥流水。——陈鲁民《轻描淡写》
-
我想,在抗战胜利以后,有了钱便去旅行,多认识认识国内名山大川,或者比买了东西更有意义。——老舍《老舍自传》
【拓展训练】
-
请用名山大川造个句子。(如:我只有好好学习,长大后才有可能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
请写3-5个你知道或去过的我国名山大川的名称。
03、一枝独秀
【释义】
其他花儿都没有开放,只有这一枝在开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
【出处】
“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
【人物】
胡安国:宋朝的大学问家。
【典故讲解】
大学问家胡安国,字康侯,所以又称“胡康侯”。他为人高洁,因此被比喻为一株在冬天大雪中依然坚挺秀丽的松柏。
【例句】
-
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花。——孙犁《孙犁散文》
-
为了在万物萧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拓展训练】
-
除了“一枝独秀”,你还知道哪些含有“一”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一马当先、一望无际、一往情深、举一反三、一来二去,等等。)
-
你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可以被称为“一枝独秀”的人,他/她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04 名不虚传
【释义】
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
【出处】
“然其私意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言,士不虚附。”(《史记·游侠列传》)
【人物】
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
【典故讲解】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游侠列传》,他在其中评价道:社会上曾经有一批游侠,他们虽然经常触犯国家的律法,但是他们品德廉洁、谦让,有许多值得夸奖的地方,他们的名声不是虚传,士人也不是凭空依附他们的。但是人们不了解游侠的心意,将他们与鱼肉百姓的豪强混为一谈,令人心痛。
【例句】
-
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郑洪杰《端州遗砚》
-
这一带是苹果产地,果然名不虚传。一株株精心培育的苹果树,迎风而立,硕果累累。——毕淑敏《有一种生活方式自带光芒万丈》
【拓展训练】
-
请写出2-3个与“名不虚传”意思相近或相反的成语。(如名实相符、名副其实、名过其实、表里如一,等等。)
-
你能不能说一说大家为什么觉得黄山奇石名不虚传?
05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
闻,听见。意思是听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
【出处】“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汉书·赵充国传》)
【人物】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前48年在位。
赵充国:西汉时期名将。
【典故讲解】
公元前61年,因为朝廷应对不当,导致羌人来犯。当时汉朝的皇帝是汉宣帝,他启用了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出发前,宣帝派人去询问赵充国:“羌人的实力如何,应该派多少人马?”赵充国答:“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前线军情如何,在后方很难估计。还是让我到了前线,再来制定策略。”
【例句】
-
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
-
烙画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用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之间的铁笔烙烫。百闻不如一见。——诸葛玉儿《民艺一绝——南阳烙画》
【拓展训练】
-
学了“百闻不如一见”,你有什么感想?(如:同样的一件事,听到再多次也不如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更加印象深刻、可靠。)
-
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经历?请简单描述一下。